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辛未
对于大隋王朝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年份。
在这一年,隋炀帝干了几件大事。
首先是隋炀帝杨广坐船从江都位于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沿着大运河一路游览到涿郡。
如果是普通的领导下基层来体验民情,或许并不奇怪,但喜欢讲排场的隋炀帝在出发去往涿郡的时候,从选部三省六部制里的吏部,负责官员的审核考察和任免工作,门下,内史,御史四个机构里面抽选了三千人随行。
如果只是跟着领导一去出巡的话,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坑就坑在,这三千人,全都得跟着皇帝的龙舟走。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皇帝的龙舟游览到哪里,这帮人就得走到哪里。
而且这帮人不能乘坐任何交通工具,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自己的十一路公交车两条腿跟着龙舟走。
我想,即便是体力再好的竞走运动员,恐怕也受不了。
果不其然,这倒霉的三千多人就这样硬生生的跟着隋炀帝的龙舟徒步行走了三千多里地。如果要是放到现在用手机记步数的话,这帮人的徒步计数绝对比我们任何人一天走的都要多。
这三千多人最终因为耐不住饥饿和寒冷,大多数人在路上饿死和冻死。
可怜啊!!!
但隋炀帝似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依旧我行我素的干着自己的事情。
除了游幸以外,隋炀帝还对东北地区的邻居打起了主意。
那就是高句丽。
说起高句丽,大多数人在电视上都听过这个名字,高句丽这个地区,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原王朝重点照顾和提防的对象了。
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少数民族众多,且民风彪悍,拒不与中原合作,而且还时不时跳出来老闹事,搞的中原地区的王朝对这个小国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隋文帝活着的时候,高句丽就打过辽西的主意,当时高句丽的王是婴阳王高元,这货虽然表面上和隋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背地里却在积蓄力量,蠢蠢欲动。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戊午,自以为实力足够的高元,联合靺鞨人一起偷袭辽西,但是却被驻扎在营州的总管韦冲一战干跑。
辽西起了战事的消息传回朝廷之后,隋文帝气的肺都快炸了,当即下令派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和大将王世积担任行军元帅,分水路和陆路两路兵马,共三十万人一同出击,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句丽王。
当时担任水军总管的是名将周罗睺,他当时直接带舰船从东莱海口出发,直奔平壤城,结果没想到还没赶到呢,半路上就碰到了台风,大半船只受损,无奈之下,周罗睺只好带兵返回。
本以为出师不利会对隋军产生影响,却不想,隋军这边一点事儿没有,反倒是高句丽王高元有点坐不住了。
高元是个怕事的家伙,眼看大隋朝兴兵来问罪,吓得赶紧派使者前往洛阳谢罪。
不得不说,高元是个很识相,且很会拍马屁的人,在他的谢罪表里,自称自己为“辽东粪土臣元”。
为了活命,不惜把自己比作屎,怕是再没有如此无下限的人了。
隋文帝见高元如此识相,也就原谅了他,并继续保持和高句丽之间的往来。
如果是隔代仇让隋炀帝感到愤怒的话,那还不至于后来发兵上百万前去讨伐高句丽,真正让隋炀帝感到气愤无比的是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发生的一件事。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丁卯隋炀帝巡幸西域的时候,接见了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巧的是,当时高丽的使者也在启民可汗的大帐里。
宴会上,隋炀帝接见了这位来自高句丽的使者,并且还对这个使者发出了邀请。
“回去告诉高元,有空来中原转转,朕在洛阳等着接见他。”
本来是一句很亲切的问候话语,结果传回到高句丽王的耳朵里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噩耗。
“隋炀帝邀请我到中原转转,保不齐是想替他父亲报当年偷袭辽西的一箭之仇,万一我要是去了回不来怎么办?”
这可能是高元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他天真且多疑的以为隋炀帝会害死自己,以为这个大国君主会斤斤计较。
如果隋炀帝要真是小肚鸡肠,那周边的那些小国家怕是都得被灭掉了。当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所以,高元爽快的拒绝了隋炀帝的请求。
隋炀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为震怒。
“好心请你你不来,你这给脸不要脸啊,那好,既然不给脸,那我就揍到你服气为止。”
愤怒的隋炀帝当即下命令给幽州总管元弘嗣,要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东莱海口位于今山东龙口市造出三百多艘战船。
如果是换别的官员来办这个事情的话,隋炀帝可能还觉得没有效率,但对于元弘嗣来说,隋炀帝是非常放心的。
因为这家伙办事很有效率。
当年帮着隋炀帝营造洛阳的时候,元弘嗣硬是逼的老百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建起了洛阳城。
如果说他是好官,那绝对是扯淡,因为不爱惜民力的官员,政绩再好也是枉然,但如果说他是昏官,也不对,从办事效率上来说,元弘嗣绝对是称职的官员。
只可惜,这种人对于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魔鬼和灾难。
隋炀帝的命令下达之后,元弘嗣自感升官发财的机会再一次来到,于是便征调大批民夫前往东莱海口造船。
为了加快进度,元弘嗣下令让民夫日夜赶工,而且一刻都不能休息,如果稍微停一下,一顿鞭子肯定免不了。就这样,民夫们只好整整一天都站在水里修建战船。
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批的民夫因为没日没夜站立在水中,导致腰部以下全部生蛆,整个人最后上岸的时候,只剩下上半身还算比较健全,下半身已经完全腐烂。
更可怕的是,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民夫因为疲劳和疾病死在修建的途中,而每天运尸的车辆也是络绎不绝。
如此的盛世,竟要靠人命来堆积,即便是再辉煌,也终究是昙花一现。
除了不惜民力赶工修建战船之外,隋炀帝还搞起了募兵。他先是下令从江淮地区征调了一万多水手,三万多弓弩手,另外,还从岭南地区征调来了一支特殊的部队。
排镩手!!!
这支部队是只有在岭南地区才有的特殊部队,这支部队中的士兵,一手拿着盾牌,一手拿着短枪,再结合岭南人彪悍的战斗力,简直就是隋炀帝找来的一支特种兵部队。
人马有了,接下来,该张罗作战的工具了。
隋炀帝金口一开,先是让河南,淮南,江南地区督造作战的戎车五万多辆送到高阳位于今河北保定市高阳县,另外作战的服饰和大帐,帷幔等物资几乎可以用无数来形容。
物资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后勤的事儿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后勤不一定能打赢,但没有后勤,这仗肯定打不赢。
隋炀帝作为一个聪明的皇帝,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决定从河南,河北这几个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抽调大批民夫前来支援前线的后勤工作。
一般情况下,这种民夫大都在前线帮着搬运粮草,负责做饭,一旦前线人马损失严重,这帮倒霉的民夫还得充当起士兵的角色,上战场杀敌。
如果说他们是临时被召集起来的,那完全可以用临时工来形容,但悲催的是,这帮民夫比临时工还要可怜,因为他们不仅要卖力,还得卖命。
为了保证军队的粮食,隋炀帝特别派人从洛口,黎阳等地的粮仓运来粮食,直接运送到隋炀帝的目的地涿郡位于今河北保定市涿州市。
当时运送粮食的船只都已经排出了千里之外,可见其阵势的恐怖。89文学网8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