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隋—李密传(三)(1 / 2)败寇列传首页

李密决定当着杨玄感的面,好好说道说道韦福嗣,于是,他挑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前去游说杨玄感。

“明公,我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李密说道。

“什么话,你说吧!”杨玄感回道。

“如今新收韦福嗣,对明公来说,自然是如虎添翼的事情,可问题是,韦福嗣原先是隋朝的官吏,如今被明公所俘,加入明公阵营,按理说应该是竭力效忠明公才是,可是我发现每次开会,韦福嗣都是疑疑惑惑,瞻前顾后,从来没有痛快的拿过主意,我就怕”李密说到一半,打住了话语。

“怕什么?”杨玄感接着问道。

“我就怕韦福嗣非真心归降,若韦福嗣是真心归顺,就算不能够未雨绸缪,也起码不会像现在一样磨磨唧唧,一点都不干脆,加入明公身边真有这种左右摇摆的小人服侍,就怕明公的大事,都要被这种小人所耽误,所以我建议,最好把他杀掉,以绝后患。”李密接着说完了自己想说的话语。

杨玄感听了之后,觉得李密的想法有点多余,不紧不慢回道。

“何必呢?人家韦福嗣又没有招你惹你,干嘛非要不依不饶的。算了,这事儿就当是没有提过,你也不要再多说了。”

李密一看杨玄感这肯定是鬼迷心窍了,也只好选择无奈离开。

出了杨玄感的大门,李密深深叹了一口气,发自内心的说出了一句感慨的话。

“他楚公杨玄感既想造反,但是又不想打胜仗,看来在不久的将来,我等都会跟着他陪葬啊!”

作为造反集团的智囊,李密是很用心的,他实在不想看着自己美好的前途就此化为泡影,因此才做出了这种慨叹。

杨玄感这个人比较固执,也比较保守,对于李密的忠言逆耳,他肯定是不会听进去的,若听进去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失败了。

后来有人劝杨玄感上尊号,准备彻底和隋朝划清界限,杨玄感在这个时候,又想起了李密,希望来听听李密的意见。

不知道是不是李密对之前杨玄感处理韦福嗣事件的过度宽宏大量,在这次上尊号的建议上面,李密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依我之见,取东都不如攻长安,关中乃天下根本,若关中不稳固,则东都亦摇摇欲坠,只是我说的这番话,就怕明公不爱听,因为明公始终认为东都比长安重要。当年陈胜苦不听张耳的建议,而故意疏远张耳,魏王曹操不听荀彧的建议,而后被曹操害死。我李密不过是想让明公的大业可以早点完成,可就怕明公听不进去良言,反而还效法陈、曹二人,那我李密岂不是又走上了张、荀二人的老路?”

杨玄感听了李密这番带有发牢骚性质的话语,只是一味的笑着,却并没有答应李密夺取关中长安的建议。

李密算是看明白杨玄感这个人的想法了,他就是认定东都洛阳的重要性了,对于他来说,其他的地方重不重要都对他没有任何关系,在他的眼中,只有洛阳才是天下的核心,夺取洛阳才能够获得天下。

这还没有碰上真正的隋朝官军前来征剿,如果要是碰上隋朝的大部队人马前来,李密就怕杨玄感后悔也来不及了。

果然,李密的担心还是不无道理的,在不久之后,隋朝派出了宇文述和屈突通前来征剿杨玄感,接连打了好几场仗,杨玄感都没有打赢,最后,杨玄感只好找李密问主意。

“如今屈突通和宇文述二人率隋军前来攻打,我军几战不利,已尽溃崩,若长此以往,必然大败,李兄,不知道你有何良策?”杨玄感问道。

李密看到杨玄感在关键的时候还是最先想到自己,心中自然也是有些高兴,于是便对杨玄感说出了自己早已谋算好的计划。

“位于弘化的留守元弘嗣乃是杨广的亲信,此人在陇右握有重兵,我们可以用反间计,离间他和杨广的关系,派人四处散布谣言,假称元弘嗣要造反,以此为理由,瞒过大众耳目,直逼潼关。”

可能是被逼到份上了,杨玄感觉得李密的建议非常有道理,于是便率军向西撤退。

结果,死性难改的杨玄感在走到陕县的时候,突然脑子一抽,想要攻打弘农宫。

李密一看杨玄感这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都快火烧眉毛了,却还想着占小便宜,心中也是非常的着急,当即找到杨玄感前去劝说。

来到杨玄感的大营,李密便劈头盖脸说了一顿杨玄感。

“明公啊,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有心思干这种打家劫舍的事情,如今我们带着人马瞒天过海攻打潼关,目的就是想着尽早夺取长安,以此作为我军的根据地,而现如今追兵就在我们身后,我们也没有险要的地势可以和隋军持久,若真的遭遇了,就怕我们怎么死都不知道。”

李密的话,说的有点重,甚至还很难听,可是他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整支造反部队考虑,他认为自己说的没有任何错误。877好书网877ha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