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魏征不仅没有对自己穷苦的出生有任何抱怨,反而在学业上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小时候的他和其他成名的伟人一样,都表现出了勤奋好学的进取态度。
勤奋好学的求学精神压制不住内心对于远大志向的渴望,一直以来,魏征心中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自己的能力来造福苍生社稷。
只可惜,理想太遥远,现实太悲惨,空有远大志向的魏征却忘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真理,对于未来的憧憬,终究抵不过现实的落魄,魏征在长到青年的时候,依旧没有能力能够养活自己,这对于一个成就伟业的人来说,不免有点唏嘘。
为了心中的理想不被湮灭,也为了不被现实击垮,走投无路的魏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选择了当道士来维持生计。
魏征一直在等待自己命运的转折,终于在漫长的等待过后,魏征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是金子总会发光,魏征的文学素养,不仅让十里八乡的人为之钦佩,同时也引来了元宝藏的关注。
元宝藏很欣赏魏征的才华,所以便把魏征留在自己麾下任职,虽然只是幕僚,但是对于魏征来说,有总比没有要好。
就在魏征准备兢兢业业从基层干起的时候,幸运之神再度降临到魏征头上,他的第二个人生转折点来了。
李密在招降了元宝藏之后,也招降了魏征,对于魏征的大名,李密是早有耳闻,因此,李密特别安排,把魏征留在自己麾下,担任自己的元帅府文学参军就是一个代笔写作的官职。
官虽然不大,但是性质却不同,因为魏征是自己在李密麾下办事,论晋升前途来说,绝对是大有裨益。
元宝藏投降李密之后,急于立功,便建议李密让他带所部人马,向西进攻魏郡,借机攻打黎阳仓。
对于吃饭这个大问题,李密当然是很关注的,因此,对于元宝藏攻打黎阳仓的建议,李密打算叫所有将领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
徐世勣则劝说李密,黎阳仓乃是河南与山东交界重要粮食命脉,如果夺下来,必然能够维持瓦岗生计,说不定还能进一步壮大瓦岗势力。
李密听了,也觉得十分有理,当即发下命令,出兵直取黎阳仓。
为了保险起见,李密打算委派五千人给徐世勣,命他从原武渡河而过,与元宝藏等人汇合,共同奇袭黎阳仓。
一切的计划都在李密的掌握之中,很快,黎阳仓陷落的消息便传回到了李密的耳朵里。
拿下黎阳仓之后,李密做了一个也不算错误,但也不算正确的决定。
开仓放粮!!!
或许是为了拉拢壮大势力,李密在黎阳仓被拿下之后,当即下令让人开仓赈济百姓,并且处处打着瓦岗救民于水火的旗号,鼓动和怂恿更多的百姓加入瓦岗的阵营。
这一招,确实很奏效,不到半个月,李密便在黎阳得到了二十多万兵力,此外,黎阳周边的武安,永安,义阳,弋阳等等郡县,也因为李密的“义举”,纷纷选择弃械献降,以此来归附瓦岗。
如此大动静的折腾,引来了无数的羡慕者,而这其中就包括窦建德和朱粲等人。
他们的目的大都是想和李密谈合作,搞结盟,以此来从李密这边捞更多的好处。
可是此时的李密已经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没有在意这些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稳住他们,送了他们很多的好处。
就在李密的反隋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封书信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李密的幻想。
这封书信是一个道士写给李密看的,信中的内容犹如顶门一针,直接让李密大为震惊。
“魏公开仓赈粮,乃是善举,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万事起因结果皆因一个利字,如今魏公在黎阳聚得数十万之众,皆赖仓廪之实,若米尽仓空,众人必将散去,另谋生路,况师仗庞大,久待必生惰战情绪,恐难以长久,望魏公明鉴。”
李密看到,冷汗直冒,心中暗想,这道人居然眼光如此长远,当真厉害!
李密接着往下看,信中还写了送给他的一个建议。
“不若趁现今兵强马壮之际,挥师东奔江都,杀一人而安万人,如此一来,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落款:泰山徐洪客。
徐洪客书信的突然出现,并不在李密的意料之中,自然,信中的顾虑,李密也并不一定会想到。
看完书信,李密对这个道士所写的内容深为钦佩,当即派人按图索骥,东上泰山前去求访这位高人。
然修道之人,本就闲云野鹤,不谙世事,不染凡尘,徐洪客之所以致书李密,完全是为天下苍生着想,因此才出言警示李密,至于出仕,徐洪客却是概不接受,直接将李密的好意拒之门外。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切成败休咎,皆看李密一人打算。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剧本去安排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去完善自己的人生,一切结果的好坏,全在李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