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青梅第一次过去,捏着一叠报纸直接说自己是河右晚报社的,宾馆负责人说对不起,不能进去,人家督导组已经吩咐了,谁也不见,需要约谈的人都是他们派人下来领上去。
围着宾馆转了一圈甄青梅就回了家,然后换了一身非常时髦的服装,还戴了副浅色的墨镜,把报纸装进一个时髦的包包里。她第二次过去后,在宾馆大厅坐了会,看有个年轻的男服务员一直偷看她,于是就找时机跟这个小伙子聊了会天。
很快她就得到确切消息,督导组封闭了一层,工作人员都不能下来吃饭,因为是当地人互相熟悉,饭都是送上去,而督导组的七个人如果不外出,每天都在二楼吃自助餐。当天他们没有外出,于是甄青梅直接买了一张自助餐票。
到了用餐时间甄青梅就去了二楼自助餐厅,吃饭的人不多,多是三三两两,就有一个长条桌坐了六七个人,听口音就是北京过来的。她盛了点饭端着盘子也过去坐下,然后故意把包包丢在座位上先走。有个督导组成员看到后喊住她,返回拿过包包说谢谢,然后说太沉了,这里面有几张报纸,送给你读读吧。
田禾笑着说你真厉害,可是你怎么保证他们都看到了呢?甄青梅说我出了餐厅在拐角等着呢,看他们每个人拿着一份边走边看出来的,我就又进去给服务员说我刚才去洗手间,票交给你了,再次弄了一盘子这才吃饱了肚子。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第二天甄青梅去了直接给宾馆吧台放了十份报纸,“请转交督察组成员,算了,你们不用转交,他们会给你们要的。”
别看她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对李锋芒的推崇却是非常高:这七个人看了第一篇报道,一定会自己找第二篇,李首席的稿子就像糖葫芦,一颗颗吃完才能回过味。
这些事情都做完,李锋芒就等着领导们批示,然后写后续,但等了三天也没动静,除了报纸发行显现出效果,稿子本身应该引起的重视却没凸显,他有些郁闷,直到接起一个电话。
喂,您是河右晚报记者李锋芒吗?
是的,我是。您是?
我是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组,我们栏目很关注您主导的龙脊沙尘暴调查,可以面谈吗?
李锋芒说我请示下我们领导,稍后给您打过去。他知道访谈,他不知道这个督导组里有一位就是该访谈的策划人员。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这档节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应该是国内新闻界舆论监督搞得最好的媒体栏目之一。李锋芒研究过十多期报道,非常推崇他们“深挖事实本身”的精神,还有用此来构建内容及逻辑结构的特点,强化事实论证和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
李甫说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观点先行,李锋芒,这就出现一个问题,直接点名,比如他们现在要关注咱们这个系列报道,那就会直接说“龙脊市沙尘暴形成原因是当地政府不作为,或者为虎作伥”类似的话,并且会点名“河右晚报特稿部几号到几号有个系列报道,针对河右省城龙脊市频发的沙尘暴展开调查,”等等吧,省里会不会不满意?
田禾说我觉着没啥,咱们又没点名道姓哪个人哪个厅局,李锋芒这稿子是从历史原因说起的,当然,当下的不重视及破坏生态也是助纣为虐。我是觉着瞻前顾后成不了大事,就算咱不配合,人家央视也会搞这个调查,如果这个栏目从咱们报道出发,那就是给咱们晚报宣传,这个节目收视率太高了。
商量了下,最后决定配合央视这个栏目,李锋芒当着田禾与李甫的面就拨回去电话,对方说我们在龙脊市西城宾馆某某房间,请您辛苦下过来我们面谈。李锋芒说这样吧,我们特稿部今天发这个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你们方便的话到我们报社吧,可以安排车去接你们。
田禾伸了伸大拇指,李甫也频频点头,李锋芒已经领会了他们意思,这个配合是要冒风险的,那就讨价还价,好好宣传下河右晚报。果然,这个报道在河右省引起轩然大波,分管领导孙继全被点名批评,田禾及李甫被叫去谈话,本来推选李锋芒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被直接拿下。
对方没有犹豫,马上说这样更好,我们自己打车过去,请您把报道的情况及大样准备下,访谈就在贵报开始,咱们一会见。
田禾马上抓起电话打给仇普光:现在安排各部门,二十分钟把自己办公室收拾干净,弄利索,央视一会过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