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一章:权与利(1 / 2)灵都府志首页

为了收集最后几个故事,林孚在此等候了将近三个月,可是再也没有任何人前来,或者就是故事总是达不到他的标准。

无奈之下,林孚只好动用自己的方式,以另一个世界的历史故事,来填补自己这几个故事的空白:

“话说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因为那些天灾人祸的种种吧,从此掀开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事件。虽然这场起义最后被东汉朝廷给镇压下去了,但它却因此而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影响力,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很快地就向分崩离析,名存实亡慢慢走去。

在镇压这场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之中,因为朝廷的恩旨,导致了各地州郡大吏独揽了本地的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们也纷纷组织属于自己的部曲,开始占据地盘。

到了后期,直接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开始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了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令人悲叹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这么几方,一个是河北的袁绍、在河内的张扬、包括盘踞在兖豫的曹操、逃窜到徐州的吕布、畏缩在扬州的袁术、虎镇江东的孙策、牧守荆州的刘表、狼视幽州的公孙瓒、龟缩在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这两大军事地主集团开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大约是在建安三年的时候,袁绍击败了幽州的公孙瓒,占有了青、幽、冀、并这河北的四州之地。其实早在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就已经把汉献帝给挟持到了许昌那里,形成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并以此取得了在各镇诸侯上的政治上的优势。

到了建安二年的春天,袁术那厮,不知天命,居然在寿春这只片尺的地方称了帝。曹操当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义,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挥军徐州,彻底的消灭了吕布势力,并利用了张扬内部不断地内讧之下,从而取得了整个河内郡。

从此以曹操为首的势力,地盘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并且控制了黄河以南,并包括淮、汉以北在内的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了沿黄河下游开始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其实在当时是远远胜过曹操的,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的挟天子之下,他决心同曹操在黄河沿岸一决雌雄。于建安四年六月之时,袁绍挑选自己麾下精兵10多万,战马数万匹,企图南下进攻曹操设立的临时都城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许昌那里,曹操部将此时心中没谱,大多数都认为己方战不过袁军。但曹操却根据他昔日对于袁绍此人的了解,他认为袁绍此人明显的志大才疏,胆略也不足。

还特别的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虽多却反而导致自己麾下的指挥不明,将骄纵而致使政令不统一,于是他决定以自己麾下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前去黄河沿岸,全力的抗击袁绍的进攻。

曹操为了争取自己在战略上的主动,他做出了如下部署:

一是派臧霸率精兵自徐州琅玡郡攻入青州之地,迅速地占领齐国郡、北海、东安等险要之地,以牵制袁绍青州的实力,巩固自己的右翼,防止袁军突然从东面奔袭许昌

曹操则亲自率兵进据到了冀州黎阳地带,并责令于禁亲率麾下步骑两千余人屯守黄河在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以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以阻滞袁军趁机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己方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壁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的大规模进攻并派人前去镇抚关中地区,拉拢凉州那边的势力,以稳定左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只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那么简单,而是集中自己麾下的主要兵力,扼守在险要关隘之处,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以当时的具体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非常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的黄河多处都可以为渡口,如果分兵把守的话,则防不胜防,不仅己方难以阻止袁军大规模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变得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在黄河鸿沟的上游位置,濒临汴水地区。鸿沟运河向西则接连虎牢、巩、洛阳等险要关隘等地方,东下则于淮泗,为许昌北方、东方之屏障,是袁绍前往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又过于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来说比方便。终于在建安四年十二月的时候,当曹操正部署着怎样对袁绍作战之时,刘备却起兵反操,占领徐州要郡下邳城,并屯兵据于沛县。刘军的兵马因此而猛增至数万人之多,并暗中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打曹操。百悦yue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