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2 / 2)荧惑守心首页

上的折子最初用的还是居心叵测这样没凭没据的字眼,随着攻讦愈演愈烈,最后甚至都言之凿凿地坐实了何彦庭图谋不轨的罪名,似乎他目的就是为了给朝臣添堵、淹死柳大人、祸乱朝纲。这样一盆接一盆地扣屎盆子,谁惹,谁沾一身骚。

众口铄金,何彦庭百口莫辩。这场乱哄哄的群臣互攻事件最终以何彦庭的丢官罢职而收尾,对他的处置不可谓不重。成了替罪羊的何彦庭罢官回家后一病不起,生生给憋屈死了。而病倒的柳老相爷之后不久也撒手人寰,与他携手打阴司官司去了。

追根究底,为柳家两条人命负责的棒子仍是打到了何家。不管是不是背黑锅,在明面上何彦庭成了此事的始作俑者,他丢官罢职乃至病死,亦无法消除柳氏一族的仇恨。人死仇不消,他们将气撒到了他留下的孤儿寡母身上。

何彦庭临终前虽已是无官无职,府邸用品一应与身份不匹,因忌讳着他还有复起的机会,礼部也便没有上门收缴违制品。但到他死时,知道何家翻身无望,礼部上门责令去除门当、户对等违制之物。

此举虽合乎规矩却不合情理,有欺负孤儿寡妇之嫌。官场中人,起伏之事在所难免,哪有随着升迁贬职拆了建、建了拆的,破墙动土岂是小事?何况门当、户对等东西可以拆,府邸规制又哪是说改就可以改的。难不成家主死了,就把家人都敢赶出府去,京城官员宅邸大多是世家祖宅,岂可随意收缴。此例一开,祸患无穷,没有世家能够担保自己一直能占据着高位,能保住家业。

且京城世家世代通婚,亲友故交比比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谁和谁不是拐个弯的亲戚呢,不看僧面还得看佛门。因而对各府的违制品,礼部不过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当然,若是真到了蹉跎仕途的境地,自家也会自行处置了宅邸,省得失势后被礼部借着上门赶人的由头捞油水。这也给了各大世家危机意识,为了保住显赫地位及宅邸,无论如何也要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并千方百计确保子孙青云得路。

礼部上门,显然是找何家晦气的。落水案后,找上何家麻烦之人为数不少,只是何彦庭头七未过,便寻上门添堵,就过于凉薄了。

被欺负到头上,吴氏只知哭泣,她身边的一个小丫头却是发了狠,头顶高祖皇帝御赐之物,质问上门之人,何种规制的府邸,可供奉高祖御赐之物。这一发难,来人可就为难了。何家祖先是助高祖皇帝开国建制的心腹重臣,历代的宰相之职大多亦由何柳两家占据,家里多的是御赐之物,闹将起来,磕了碰了,倒霉的仍是他们这些礼部小吏。

见将对方压倒,小丫头更是不依不饶,拖着他们要去告御状,可把上门的礼部中人吓得不轻,牵扯着高祖和历代皇帝的御赐之物,加上何彦庭顶缸憋屈而死,皇上怎么着也会偏袒吴氏。他们不得不哀告求饶,弄得灰头土脸,才灰溜溜地离了何府。

虽然吴氏占了上风,但她还是把门当户对拆除,并将临街大门封死。按大旭规制,除了店铺外,只有三品以上官员及王公大臣的府邸能够临街开门。虽对府邸的规格没法变动,但在门面上,吴氏去除了官员宅邸的一切象征。可纵是如此,等她携子送灵柩回乡安葬后,礼部却封了宅邸,里面的物品一应封存,不让吴氏入内,美其名曰封府妥善安放先皇御品。

不同于柳家的兴盛,何家虽也传承悠久,却人丁单薄,能入朝为官者更是寥寥无几,何彦庭倒下后,可说是大势已去,何氏一族被驱出朝堂之外,也就无人庇护他们母子,可怜一家人就这样被赶出了家门,流落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