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希臣进组排练的日子定在下周一。
为了尽可能早点筹到下个月房租,他选择先接受了谢珽介绍的有声书录制工作。
然而,由于跟排练时间冲突,他不得不放弃那个酬劳更为丰厚的电视剧配音活儿,痛失一大笔财富。
这几,他在房间里闭关,两耳不闻窗外事、紧赶慢赶展开录制。
就连谢珽约他,他都不理。
“班长,给点活路吧,容我先干完这票。”
“你那室友答应没?”
“答应了答应了,别急呀,我们从长计议。”
“上次你跟我的、在剧场里发生的事。可太感谢你了。唐糖这两估计伤着了,就没再找过我。”
“那要不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不行不行,我们得再巩固下效果。”
“哎,不了,讲电话费嗓子,我还得把剩下的给录完。”
其实沈希臣掰手指算算,有声书工作量还挺大。
是三百章左右的、平均每章节文字在1500到2000之间的体量。
以他的安排,现在每录制七到八个时,中间有休息。大概总共要花费两个多礼拜。
但如果音乐剧的排练正式开始后,他白的时间将大大减少,只好利用夜晚的空闲,加班加点什么的,是在所难免的。
他的配音工作,难不难,简单也不简单。
首先要做的是进行多角色多声线切换,来绘声绘色地演绎这本书。
因为是单元故事的缘故,里出场的人物较多。
他得先规划好每个角色所运用到声线、音调、话节奏、咬字吞吐,以及是否为方言等。
接着,就是熟悉文本、进行恰当的断词断句。
女性角色的声线转变对他来讲,并不是最难的。
难的是年龄相仿、风格相近的几个人物在一个场景下,如何用各自的特色去加以区分他们。
有声书是近几年来火热兴起的行当。
其实老早就有,只是最近又开始被大家关注到。
从先前最早的,大家守候在收音机旁听主播们单人书,再到广播电台自制多人物的广播剧红极一时,最后则是自媒体平台声优的破圈营业。
人们通过声音,发现了更多关于故事的可能性。
最近两三年,实体刊物、以及漫画,都在寻求多种形式的衍生。
除了大家最常见到的影视方面的改编、虚拟形象和实体玩具的授权,其实有声书也渐渐成了可以迅速变现的另一套衍生渠道。
有些平平无奇的书籍,在经过专业人士的声音演绎后脱胎换骨。听者基数甚至超越了读者基数。
如果现代人无法拨开时间进行阅读,但又有想要吸收文本知识的需求,他们就会选择有声书。
试想,在上下班的高峰地铁中,上班族们是捧着一本书来的轻松,还是挂上一副耳机来的方便呢?
而如今,不止有声书,连知识付费课程都开始进军声音行业。
沈希臣同样是吃声音这碗饭的,他完全可以承接相关的业务。
如今的有声书,不像先前那样单靠声优干巴巴的演绎,而是加入了各类配套的音效、特效。
这方面他不需要一并完成。相应的出品公司会自行找人在后期阶段加入进去。不过他在处理时,已经会考虑到为特效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