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角力(2 / 2)第七份礼物首页

柳、何两家在冬水村是大姓,加起来差不多占了全村的80%,柳姓略多。大家平时难免会说,柳家的谁、谁、谁又怎么样了?何家的谁、谁、谁又怎么样了?从村上走出去的人中,从政的不多,柳家有两个在县里当部门领导,何家有一个在省城,不过全家早已经搬走,很少回来;从商的,就算搞婚庆演艺那几个人做得好,柳、何两家人都有。

在外混好了的人,其实心里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个人想要获得认同感,就会忍不住想让人看看自己的风光,但这会让旁人觉得你是在显摆。另一方面别人觉得你行的时候,就会有各种有求于你的事情,不管你办得成还是办不成,都会找你说,如果办好了是应该的,办不好那就是没能力,如果拒绝了那就是没情义、瞧不起人、高傲、忘恩。其实,真正有恩情的人找到办事,又有几个人会拒绝呢?

出于这些原因,真正在外面混得可以的人,一般都会比较低调,也不愿意去攀比什么,甚至条件好了以后,连回村上的时候都会很少。这样就可以免于听到那些闲言碎语,也可以无视他们。但人总是有根的,走得再远,落叶也要归根,有些东西逃避也是没有用的,还是要去面对,所以最终还是会不自觉地落入攀比的窠臼。

心雨从小在城里长大,对村里这些情况感到难以理解。她想,每家人过自己的生活,干嘛非要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别人的看法。把个人的幸福指数与别人关联起来,这还是个人的幸福吗?况且个人的幸福只有靠个人自己去争取,别人是不可能帮你做什么的。

不过,郁呈告诉心雨,你要到农村工作,你就得了解农村的一切。他们这些角力、攀比其实是和农村的陈旧文化相关联的。乡村文化的振兴,就需要从这些地方去破题。而要破题,就需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物质生活的攀比以及思想的扭曲,其实是与精神生活匮乏密切相关的。现在物欲的诱惑无处不在,时刻都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底线。

关于人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就应该脱离物质欲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安宁的观念,心雨已经听郁呈说过多次,她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她也认为,人如果沉溺在无休止的物质欲望中,对推动社会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只会空耗大量社会资源,挤占其他人的生存空间。

心雨没有想到的是,郁呈居然能把这个观点引申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来。她之前想过要如何丰富冬水村人民的精神生活,但一直苦于没有可以着手的地方。郁呈对乡村攀比陋习的分析,直接指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痛点、堵点,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和突破口,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然而这些存在已久的陈旧观念,又岂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呢?心雨觉得,虽然旧观念短时间内改变不了,但可以持续输入新思想、新观念,让这两种观念在乡村百姓的脑中去角力,或许有转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