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改元,初平(2 / 2)霸世傲歌首页

黄巾之乱虽然平定,但先是开国三杰的留侯张良在强自熬过了数个春秋之后终于坚持不住仙逝,而后外戚、宦官的矛盾积累爆发,在皇帝死后,十常侍为保全自身,狗急跳墙诱杀大将军何进,之后张让等人亦被袁绍等人击杀。

当时的何皇后矫诏将自己的儿子扶为新帝,但因最大靠山何进已去,担心有人不轨,便想起了之前一直暗中进献礼物讨好于她的董卓,遂命董卓入雒阳护驾。

却没想到自己请来的人,竟然很快翻脸,不仅儿子的帝位转瞬即丢,母子二人也跟着惨遭毒手,反倒是便宜了一直受其嫉恨的王美人及其子刘彻。

而后董卓以拥立之功,自加为相国,开始尚算规矩,后来却是愈来愈跋扈,与朝中诸大臣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激烈,郭汲灭门一事,仅是个积压许久的矛盾一朝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但董卓以他的强势,震慑了一切不服,在献侯陈平、司徒王允等人纷纷选择沉默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翻得起大浪。

其实如王胤一直疑惑的为何雒阳城内这么多治国谋士、一流武将,却还忌惮于郭汲灭门之后才带入两万西凉军拱卫皇城的董卓,在许多人来说,却不算什么问题,他们忌惮地并非是西凉军,也不能说是董卓本人,而是另一些复杂的原因,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董卓手中掌控着皇城、掌握着天子,才能够压服一切反对的声音。

不过忌惮归忌惮,随着董卓行事愈发张狂无礼,绷紧的那根弦也总有断了的时候,或许只待有人振臂一呼,就能够号召天下群雄。

而在中平六年十一月初四这个本来显得有些普通的日子里,却因为一件事而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

原本按照规矩,新帝继位之后,总会更换一个新的年号,就如当初汉少帝继位,尽管颇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并没有受到公认,但当时还是更改了年号,改“中平”为“永汉”。

不过之后董卓另立新君,自然是全盘否定,将“永汉”这个年号废除,却又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年号,又重新用回了“中平”,事实上当时对于大汉天下大部分人都没什么影响,因为除了史官,大概没几个人会记得那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永汉年”。

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也直到现在,才算是将这个早就既定的程序落实。

即日起,大汉改元,初平,即此便是初平元年。

对于目前董卓掌控下的大汉朝廷来说,“初平”这个年号,讽刺意味可谓甚重,不过没关系,他自己乐意就行。

只是他大概也想不到,这一个看似正常和细微的改变,却在同时不只是有意还是巧和,引爆了另一些事情。

……

袁绍乃是一个白面无须的七尺青年,他面容华美、眼若灿星,自有一种能够令人折服的气质。

自中平四年开始,他便为大将军何进做书佐,出谋划策,其中何进与十常侍的争斗,背后都有他的身影在。

何进乃是豪族出身,本身志大才疏,不过对于人才倒是十分看重,袁绍虽是大家族出身,但却是庶出,因而自幼便十分努力,能力亦是十分出众,当初月旦评认定他有“治世经纶之才”,虽然有些许夸大,毕竟他年纪还不算大,经验也不足,但至少已经有那个潜力了。

至今袁绍最大的教训,自然便是在何进与十常侍的争斗上,低估了对方的疯狂程度,没有想到竟会将何进诱入宫中直接动手,但也是从那之后,他仿佛找到了另一条大路。

此次董卓在雒阳大肆排除异己,袁家家大业大,不能完全迁出,他与袁术却借机外放,他选择了河北,袁术则是选择了袁家根基所在的汝南。

袁绍时年二十六,与从弟袁术不同的是,他最终选择了谋士的修炼,并已经达到了齐家境,但他自己也清楚,他并非是修炼方面的天才,这方面的资质只算平庸,当时认识到这点的时候,他还颇有些失落,但在叔父袁隗的劝解下,渐渐看开了,而在他新找到的这条道路上,是否是一个强力谋士,又是否是一个强力武将,都无关紧要了。

大汉立国,可刘氏却从未出过一个真正的超强武将或是谋士,又为何能够坐稳龙座?

刘家坐得,他袁家难道就坐不得?

相比于现在仍然对汉室怀着尽忠念头的曹操,袁绍有此想法似乎大逆不道,但自从黄巾之乱之后,产生这种想法的,绝不只是他一个,只是他们都没有等到好的机会,更不会有他这样的条件。

依靠着四世三公的背景,加上袁氏在河北广阔的人脉,他在短短旬月时间里,便已经在冀州站稳脚跟,此时的冀州牧乃是韩馥,袁绍并没有一开始便去挑战他的权威,而是先交好于他,而且韩馥在冀州诸郡国也并非都能被信服,那些不服从韩馥地,袁绍或是暗中结交、或是联合韩馥一起打压,在以最短时间稳固渤海内政之后,他便开始募兵,而高举的大旗,自然便是“诛国贼”。

当然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在他们掀起战事之前,因为董卓把持朝政,与他宣战等于是与朝廷宣战,必须要先站在制高点,将自己这一方的声势造起来,而且联合诸侯们也需要一个由头,所以——

“……檄文之事,就拜托孔璋了。”袁绍说着,朝一个长相、气质皆是不凡的中年拱手。

“本初何出此言?讨伐国贼,本琳份内之事。不过这檄文一出,就得号召天下诸侯,到时最好有一个主导之人。”

袁绍沉吟道:“绍本意推刘幽州,奈何他……”摇摇头,他哂笑道:“刘家宗室,自己都不着紧。若到时实在无人,那绍也只好当仁不让!”

“那便提前恭祝本初,领袖天下群雄。”

“吾更想的是,真正领袖天下。”袁绍心中暗道,这却是不会说出来的。

大汉初平元年十一月初,一封檄文自河北出,一石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