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冯天问迟迟难以康复,无法带兵守城。
杜济多次探望冯天问的事情,其他军官定会知道,也可借此笼络人心。
辽军一到,杜济带人假装抵抗一阵,随即弃城而逃。
将来朝廷追究起来,可以先把责任推到冯天问身上,说他托病不出。
自己无奈,只得临时出来接管澶州兵权。
后在众将认为自己儿子杜济“德才兼备,英勇无敌”,一致“坚持”其可统领全城兵马,自己这才“勉为其难”让杜济担此大任。
然后再说杜济临危受命,无奈仓促迎战,准备不足。
在苦苦坚守数日后,难以抵挡辽国猛烈攻击。
虽然澶州城失守,但是也重创辽军,虽败犹荣云云。
到时候依托自己的朝中靠山王钦若替自己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再贿赂点朝中大臣,自己这番行为非但不为过,或许还有可能得到奖励。
对于澶州城四个城门,杜文进还特意分派了四个人分别把守。
辽国军队从北面而来,北门防守最为艰巨,本来无人肯守,最终高定自告奋勇,把守北门。
东西两门防守压力次之,另选两将。南门任务最轻,留给了杜济。
故而大家都对杜文进的调配心知肚明,有识之士心中暗自不屑。
此举除了让杜济远离危险外,杜文进还有另外一个小心思。
如果冯天问无法康复,澶州城估计很难守住。
到时候一旦选择弃城,无疑会通过南门而逃。
虽然杜文进在面对众将官信誓旦旦要与澶州城共存亡,但是私下却交代儿子杜济,一定把好城门。
一旦战事开启,不准任何人出城,但是自己一定要做好随时南逃的准备。
自从杜济镇守南城门后,除了督促大家做好守城准备,做做样子外,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虽然其他军官未必不知,但是杜济心想,目前自己是堂堂“大将军”,岂能低三下四去听从属下意见?
岂不是太没面子了!
后来当他看到很多城中百姓携家带口南逃出城,脑子一动,随即决定自己来把守城门。
并告诉部下,目前澶州城中肯定有辽国细作,要严格搜查每一个出城之人。
发现可疑,立即扣下审问,宁可错抓,不可错放。
于是很多人受到无辜牵连。
比如一位带着一包袱馒头的老婆婆,在接受检查时,每个馒头都被掰成两半,以确保里面没有藏着纸条密信。
老婆婆骂着街就走了。
杜济却毫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倍感有趣。
还有一位肆厨因为携带刀具,在出城门时被扣押。
杜济坚持说他携带凶器,定是歹人,有图谋不轨、与番邦辽国通情之嫌。
肆厨百口莫辩,无奈之下,只得做上一道拿手菜,证明自身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