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王铁匠有了自己的想法,端午也不得不大刀阔斧的改革一番。
更何况,游击队正库存着一批损坏的机枪。
不过这些机枪很多都是修修就能用的,只是端午没有这个时间而已。
最近一段时间,部队发展的太快,而且连连作战,端午与马平安等主要领导,又怎么会有时间去修理机枪?
所以倒不如,就直接交给王铁匠来做实验。
而重机枪,自然也是有的。
只是鬼子的重机枪不仅重,而且是用弹板来供弹。
但弹板供弹的方式,却限制了其射速和持续作战能力。
弹板装填繁琐,且在持续射击时,射手需要频繁更换弹板,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重机枪的射速,而且也造成了火力持续速出的不足。
所以,倘若能改为弹链供弹,就能实现不间断的火力压制。
而且弹链不仅装填快速,还能保证子弹均匀、稳定的进入枪膛,大大提高了射击效率和机枪的持续作战能力。
当然,这需要重新设计供弹机构和弹箱,确保弹链在复杂环境下也能顺畅运行,不受泥沙干扰。
为此,端午继续给王铁匠详细讲述有关弹药箱的原理:
“除了我们常见的直接挂载式弹链供弹,还有一种更为灵活的弹箱式设计,特别适合于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机枪的一侧安装一个可拆卸的弹箱,这个弹箱内部装有盘绕整齐的弹链,随着射击的进行,弹链自动从弹箱中抽出并送入机枪。
这样,射手就无需在战斗中频繁更换弹板,而是可以在相对安全的间隙快速更换整个弹箱,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生存率。”
端午边说边用手比划着,仿佛眼前就有一挺改造后的重机枪,展示在王铁匠的面前。
王铁匠的眼中,也出现了憧憬的神色,他听的更加认真。
而端午但见王铁匠感兴趣,也就多说几句:
“我们还可以考虑采用一种叫做‘链盒结合’的供弹方式。
这种设计结合了弹链和弹盒的优点,弹链被整齐地收纳在一个坚固且密封良好的弹盒内,弹盒外部设有导链机构,确保弹链在需要时能够顺畅无阻地供给到机枪。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有效防止泥沙等异物进入供弹系统,还能在必要时快速更换弹盒,保持火力的连续性。
另外,还有一种较为先进的‘链式弹鼓’设计。
它看起来像是传统的弹鼓,但内部却巧妙地容纳了一段弹链。
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它既保持了弹鼓的紧凑性和便携性,又具备了弹链供弹的高效和持续性。
射手只需在战斗前将弹链预装在弹鼓内,战斗中就能享受到近乎无限的火力支援。”
王铁匠听得入了迷,时而点头赞同,时而眉头紧锁思考。
他知道,这些新的供弹方式,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是想要实际去运作,恐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毕竟他们现在虽然不缺少钢铁,但是以传统工具制造密封性很高的供弹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做的出,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所以王铁匠建议,可以先改为弹链供弹。
而且这种弹链供弹,他也比较有经验,因为之前他们就做过这样的设计,利用一种质地柔软却又坚硬的麻,来编织供弹的弹链,可以反复使用多次。
端午点点头,毕竟现在,他们要的就是高效、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