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群思想(2 / 2)隋天地行首页

杨侑:“两位师长认为《说文解字》是天下书籍之首吗?”

王通:“没有人这么提,要能真正读懂读通典籍,不读《说文解字》是不可能的,我是很赞同侑儿的提法。”

孙思邈:“我是很久没读了,也是这久才重读,想想读过的书,《说文解字》对每个字的解释,真是做到了无妄无忘。

就拿圣人舜的舜字来说,有一个种草叫蕣,朝生夕枯,我也只遇到过一次,确如所记载的那样。

再想到圣人舜,被世人传颂为日德,除了常人理解的如日那样普照百姓,何尝没有人们觉得太短暂、期待下一个舜出现的期望在里面,到了今日,更有可遇不可求之意,字为万书之首更为适中些。”

王通:“舜,为手,中为屋院,院中有肉有足迹,表示的是通过劳作,做到有所居、食有肉、子孙满堂,就像现今的殷实之家,可九成的百姓,还是半饥饿的糟糠者,贫贱如初。

从圣人舜的经历来看,常人理解的即为国也尽孝,这跟仁孝兴起有关,对于圣人舜孝父敬母爱弟之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知侑儿有没有其它看法?”

杨侑:“父贫则母饥,母饥则弟伤,父母弟三者,放在任何一家,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只要顾及亲情,问题总是能解决的,那样才算是家,失去一方,家就破了,舜即为国也为家,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人群居而兴的想法。

合侧兴、分则衰。

不管是圣人之言,还是百姓之言,以合为出发点的,则有长期可取之处,以分为出发点的,注定只是短暂的时宜的。

人是群居的,所思、所言、所行,都应该是群思、群言、群行。”

孙思邈:“好一个群思、群言、群行,能做好,何愁天下不安。”

王通:“自天下归一以来,天下平,百姓受欺,天下乱,士族互伐、百姓劫杀世家,何尝不是因为君子小人之别深入人心。

侑儿所想,确实是非常有道理,要是天下平时,君子行群思群言和群行,优待百姓,小人乐,则君子无忧,何来天下乱。”

杨侑这时候才想明白,在大隋这个时代,还没有道德的君子和小人的约定俗成,小人就是指黎民百姓、贩夫走卒,而君子,就是指少数富贵之人,所谓的士大夫、世族和权贵。

第二日,马车已经难行,需要师徒三人推行,到了下午,坡陡林密,只能御解下马车,孙思邈说成大力士也不为过,两大个装有盐、米等包裹扛在肩,还能平步轻行,王通扛着两个衣物的包裹,杨侑牵着马,行了近两个时辰,来到山中平地,有六七间草屋,还有轻烟。

看来还是有人在的,杨侑将马放牧在林间,草屋边有竹栏围成的数亩地,在这深山里想种粮食还是蔬果,太难了,如此多的松鼠、野兽,几天就糟蹋完。

竹栏边不远处,就有一条山间小溪,孙思邈还真会选地方,杨侑回到草屋,有四间明显是新盖的,有一老仆和一幼童,比杨侑大三岁,是王通的长子,王之,还在认真抄写《说文解字》。

这下有玩伴了,也许是第一次见面,王之很少说话。

午晨练,下午读书,早没见的老仆傍晚才骑着马返回,肯定是送马车回般若寺,今天入厕时发现,没有积肥,第二天叫王老汉,弄了很多落叶、腐土,放在厕所坑里,“王爷爷,等过久把里面的捞来,放在一起,过数十日,等春耕埋在地里,可在增加地的肥力。”

王老汉:“老汉晓得,只是以前没弄枯叶和腐土,全是人粪马粪,还有牛粪,小公子这样一弄,肥会更多。”

王老汉是真厉害,弄了不少枯叶放在马厩里,对于熟悉之事,没有人是蠢笨的,只有自作聪明的人,对自己不知之事而说,杨侑从小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开心有王老汉做这些事。

书房的书不多,《说文解字》、《诗经》、《素问》、《春秋》、《易经》、《道德经》和《史记》,“侑儿你除了说文解字,其它的只能是读一遍,要五年左右,如果还有时间,到时候再读孔孟先贤之作,到时候再准备。”,王通说到。

看着全是纸质线装书卷,要是放在后世,真是价值连城,这才是真正的古本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