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交心(2 / 2)大明:朕年号天启首页

“臣遵旨。”

闻言,五个人行礼后,一起走了出去。

看着他们离开,朱由校的手在桌面轻轻的敲着。

想要改变大明,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官员将充足的俸禄发下去。

但是这,就不得不提到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了。

朱元璋这个人,也是有远迈汉唐之心的,他特别喜欢效仿汉唐。但汉太远,就拿唐朝做模版吧。所以他在俸禄的制定,也效仿了唐朝。

就拿唐朝的正七品的县令来说,唐朝的县令年俸是七十石,而明朝则是九十石。其余的品级,明朝基本都要高出唐朝一截。

这就导致,朱元璋常常就在想,我这是不是给的多了?

但这显然是朱元璋的自我陶醉,如同后世的编制,谁想着那点儿工资呢,都是看待遇。

明朝的官员,除了豁免徭役和赋税之外,其他唐朝官员该有的福利,一律取消。

还是拿唐朝的七品县令做栗子,县令除了官员的禄米之外,还另有俸银二十五两,职田三百亩(官田,只享受收成),以及仆役补贴约二十两。

换算一下,唐朝的俸禄约等于明朝的三倍。

当然,一年九十石,对于一个明朝的知县来说,是能够做到活的滋润,一家人吃喝不愁的。

但是,人是社会动物,都是有社交的,再加应酬、幕僚工资、排面等等问题,这点儿银子就显的捉襟见肘了。

而后,还有更坑,或者说更缺德的。

明朝喜欢对官员俸禄进行折算,官位越高,折的越狠。

常见折算物资有宝钞和胡椒。

折算宝钞的是为了挽回宝钞价值的朱元璋。

而折算胡椒等其他香料的人,是朱棣。

朱元璋时期,胡椒还是非常值钱的,一斤折算下来能买到十两到二十两。

而到了朱棣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大量的胡椒,多的卖不完咋办?也不知道是那个缺德玩意儿想到的这么个主意,直接将胡椒用当时市面的价格折算用来给官员等发俸禄!也活该后来埋朱棣的西山被人挖了煤。

大量的胡椒涌入市场,直接干崩了中原的胡椒价格,狠狠的剥削了一把。

而折算宝钞,最后也是折算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的干脆直接全折算成宝钞。但自打叫门天子的正统年间之后,宝钞价格就已经跌的跟废纸一样,就相当于不给官员发俸禄。

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了大明官员俸禄之低,属实是亘古未有,让官员甚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养活不了自己,咋办?

贪呗。

在这之中,干的最狠的人就是京官。

直接促使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结党营私,出现了座师银、冰敬、碳敬等等换了个名字的贿赂。

出现了地方官员和京官沆瀣一气,一个鼻孔出气,结成一个个的党派,穿一条裤子,他们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在了一起。

而且这些人贪的是名正言顺,贪的是光明正大!

所以,解决大明现在所面临的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给官员将俸禄发下去。

不然的话,你面的政策定的再好,也没人去执行。

为啥?饿死了呗。

ps:只有一章了,我要整理下资料

春节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1月31日到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