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会就一个核心,那就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声势浩大的廉政教育活动。”石书记开始讲话了,“今天的这个会,有我省的各级党政班子成员,有各省直单位的负责同志,还有益宁县开发区的员工代表。有的同志会想,开这样的会,为什么要请员工代表?很简单,我党的工作政策,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干部、群众,本是一家亲,为什么要分彼此?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主讲的这位老同志。他叫李青山,解放前,就是益宁县的地下小交通员。后来,随部队参加解放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么高级别的会议,主讲的是这么个老人?有同志坐不住了,开始交头接耳。
因为事先知晓,刘亚军倒也不觉意外,一边听一边记下了李青山的名字。
石书记继续说道:“到年龄后,李青山同志退居二线,他依然保持一个**员的本色,不忘回报家乡,回报人民。在千禧年,他和一批老同志回到家乡,创办了老战士林场。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邀请李青山同志讲讲他的创业故事。”
石书记亲自去接,石书记当主持人,石书记隆重介绍,这个李青山,与石书记绝非一般的关系,否则,他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随着热烈的掌声,刘亚军也鼓起了掌。
接下来的时间,是李青山老人主讲。让与会者一喜的是,他手里没拿讲稿,意味着这个报告的时间不会很长。
“我叫李青山,益宁县人,今年75岁,194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入党……”李青山老人的话,通过扩音器,不紧不慢地传到了每位入会者的耳中,不悦耳,也不刺耳。
“老同志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都会面临一个这样的问题:离退休后干什么?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晚年?我常想啊,作为**员,在没有到马克思那个报到之前,就应该继续为党和人民做些有益的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入党誓言——为**事业奋斗终生……”
李青山老人依然不紧不慢地讲着,虽然没有讲稿,但语速平缓,思路清晰,吐词清楚。渐渐地,入会者有些吃惊了,感觉老人有点不寻常。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前年,我和几位战友商量,号召益宁籍的老战友、老同志回家乡植树造林,前提是自带行李自带钱粮不要国家一分一钱。很快,我们的号召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十多个老战友老同志从祖国各地赶回益宁,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一个由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组成的老战士林场……”
在报告中,李老讲到了他的家人是如何反对他又是如何做通家人的工作的;他讲到了当时条件简陋,没有屋子没有床铺没有点灯没有饭菜,过着当年打游击般的生活;他讲到了为了联系树苗,因为没有联系到车辆,年近七旬的周老硬是冒雨一天步行120多里……
在报告中,李老讲到了为了不走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林”的老路,他们是如何发动群众保林护林;他讲到了为了封山育林,四处联系,讨价还价,购买煤炭,在当地设置三处煤栈,按成本价销售,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少柴缺煤的实际困难。
在报告中,李老说,经过三年的努力的,老战士林场已经初见成效,共植树2672亩、近万余株树,三角寨的第一寨基本上覆盖着苗木,再也不是光秃秃的了。他计划,争取再用两个三年,将剩下的两个寨绿化。到那时候,整个三角寨,将绿树丛生,果实累累,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
最后,李老深情地说,自带钱粮不要报酬,为植树造林做贡献,为造福子孙献余热。这,事我们过去的宗旨,也是现在的宗旨,还是将来的宗旨。有人问我们,将来林场有了效益怎么办?很简单,我们老同志分文不要。我决心在有生之年,为了**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原以为,李青山老人的报告不会很长,最多个把小时就会结束。没想到,李老细细陈述,侃侃而谈,从八点四十分开始,到十二点整才结束。整整三个小时又二十分钟,他没有休息,就喝了几口茶。
就冲这一点,台下很多领导就被震撼了!
好几次,台上的石书记在抹着眼睛。其实,不止是台上的石书记,台下的很多听众被李青山老人的事迹感动,流下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