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看了一下墙上的电子挂历。
这才过了一个小时,顾客怎么稀稀拉拉的。
售货员的制服依旧是雷同的黑白搭配。
在陆远看来,员工着装、室内装饰就是超市的脸面。
别管什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如果连外表都吸引不了顾客,那谁有那个闲功夫去关心内在。
经商不是只感动自己就可以的。
这是一个最看重结果的行业,成王败寇。
银座超市的定位偏向中产,有着县城超市里顶端的布局。
场地内干净、明亮,货物摆放整齐有序。
但是仍然吸引不了对生鲜产品格外迷人的群体——对价格最敏感的家庭主妇、退休后的大爷大妈。
他们倾向于购买菜市场那些便宜的蔬菜水果。
尽管在开放摊位上挑挑拣拣需要浪费不少时间。
陆远站在入口处驻足远观。
超市里直面顾客的售货员大都比较年轻。
年纪大一些的,体能跟不上的,基本都在后台中央厨房工作。
生鲜产品处三两个人聚在一块儿闲聊。
闲置的收银台没有结算业务却还有收银员在那干呆着。
海鲜水产区域的暂养箱下边有一大片水渍没有清理,部分线管裸露在外边,存在安全隐患。
再往里边走。
洗护用品柜台那里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售货员紧跟在看洗面奶的的小伙子身后。
然而那个哥们明显的有些不耐烦。
酒水饮料处。
一个比较年轻的售货员自顾自的整理保鲜柜上凌乱的产品。
没有去纠缠身边的顾客,而是任他们自己挑选。
只有当顾客叫她时才转身走到他们身边。
…
大致了解了一下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陆远越发觉得:
员工贵精不贵多。
按照他的想法,维持万象超市的日常运转仅需要五十个员工。
重点是把售货员锻炼成“多面手”。
心里带着这样的想法,陆远接着往里走。
家用电器区。
基本上是一家人来选购液晶电视、电脑、洗衣机、冰箱等大件。
对面是家用工具区域以及前一晚刚来造访过的家纺区。
放置小电器、拖把、扫把、锅铲的货柜太过杂乱。
其中一些产品的质量明显不符合银座超市的定位。
选择来这里购物的家庭一般会追求高品质产品。
应该出现在一元店里的东西摆放在这里的货架上纯属浪费资源。
同时同品类中上架太多的同质商品容易让人眼花缭乱。
不知道超市经理收了供应商多少好处费。
陆远这么说并不是无的放矢。
目前超市的盈利中不全是靠卖货来挣钱的。
利润来源包括了卖货、超市周围小店铺租金等等。
其中最大的利润来自向供应商收取费用,如入场费、上架费、陈列费、堆头费等等。
传统超市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出租货架”。
所以,传统大卖场在选品上并不完全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而是以供应商的红包厚度为标准。
价高者得货架。
站在超市经营管理者一方,供应商的货好买的话赚两份钱。
卖不完的话,库存货可以退给供应商。
因此,传统卖场渐渐失落,不是因为超市经营者不知道。
而是利益所在。
旁边家电区的热闹情况打断了陆远的思绪。
有热闹看?
陆远仗着年轻力壮抢占一处观众席。
好几户人家都跟着同一个面目清秀的年轻小伙买电器?
嘿,真是稀罕。
陆远不由得有些好奇,干脆凑得更近些。
明显听出这小伙说话时结巴。
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天生的。
偏偏身边的几个阿姨却听得认真,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