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都动了杀心,何况是徐家。
如若和朱棣联姻,徐家的三族肯定是保不住了。
看朱标要落下风,赶紧收心,抓紧去帮朱标夺剑。
朱桢见现场乱作一团,摇头说道:“治标不治本!”
朱元璋一脸迷惑,停下和太子朱标以及徐达夺剑的行为。
朱桢解释说道:“后世之所以出现靖难之役,并不在于个人原因。”
“而在于藩王就藩的制度存在缺陷。”
“就算是杀了燕王,还有秦王、晋王等其他王,连绵不息,难道全部都杀了?”
慌张坐地,气喘吁吁擦汗的朱棣,悬着的心放下。
这县令还没坏到极点,没有趁机害他,算是有点良心。
朱元璋愣住了,仔细思索了朱桢的话之后。
丢下了剑,然后朝朱桢走去。
满脸虔诚,虚心求教。
“朱桢,看你说的头头是道,想必也该有解决之策。”
毕竟他儿孙再多,皇帝只能有一个。
其他儿孙也得有安排的政策,才不至于乱套。
朱桢摆起了架子。
“拿笔来!”
朱元璋赶紧瞪向朱棣。
“赶紧取笔墨来。”
朱棣愣住了,确定朱元璋是在跟他说话,屁颠屁颠,还是去跟狱卒要笔墨了。
很快狱卒送一支毛笔,徐妙云亲自研磨。
朱桢蘸着墨汁,用毛笔在墙壁龙飞凤舞写下。
“藩王全部留在京师,无诏令不得离开京师半步。”
朱元璋摸着胡子,看傻眼了。
这与他的藩王就藩政策,完全是背道相驰。
“为何要这样做?”
太子朱标也有点不理解。
当初朱元璋制定藩王就藩政策的时候,还跟他讨论过。
他认为朱元璋的政策,还是可取的。
并非一点优点没有。
朱桢指着墙的内容解释。
“藩王有皇室血脉,从血统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如果实封,前往封国,势力做大,必然有能力威胁到皇权。”
“留在京师,遥领封地,时刻在朝廷的掌控之中,避免骨肉相残。”
朱桢所言非虚,终明朝一代,藩王造反连绵不绝。
虽然说除了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了,其他都是小打小闹,但是却一直没断绝。
制度的缺陷必然会增加权力野心的欲望。
燕王朱棣激动的一拍大腿。
“父皇,这政策好。”
“这样,我就不用和大哥二哥他们分开了,也不用和爹娘分开了。”
朱棣这时候年轻,想事情也简单。
心思远没有后来那么复杂。
朱元璋听完,也觉得不错,但是看到朱棣反应这么大,顿时黑了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