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俱乐部里面的风景与优雅环境,唐雨不禁感慨这醉花林真乃当下富商侨领冠盖云集、醉酒挹花的首选场所。
醉花林的一楼有东西两个会客厅,东边的大客厅内挂着一些照片以及俱乐部的历史介绍。
里面还有沙发以及一些报纸。
进入会客厅后,看欧式落地大钟上约定的吃饭时间尚早,唐雨浏览了一番墙上的照片以及俱乐部历史资料后,便取了报架上的一份《海峡时报》坐在沙发上阅读起来。
今天新出版的《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两份华文报刊他都看过了。
唯独这份英文版的《海峡时报》倒还没看过,便取来读了起来。
忽然,第三版上的一则科技新闻吸引住了唐雨的眼球。
这个报道上说: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BELL贝尔实验室正式成立了一个半导体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3名核心成员分别是Schokley肖克利、Bardeen巴丁和Brattain布拉顿……
看到这个新闻后,唐雨的内心不禁一阵狂喜。
1833年,被誉为“电学之父”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硫化银这种材料的电阻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即高温更有助于导电,这是半导体特性的首次发现。
此后的五十年里,光生伏特效应、整流效应、光电导效应也先后被欧洲科学家发现,这就是半导体的四大特性。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就在明年的1947年,这家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出全世界第一个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
因为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这个伟大的发明,贝尔实验室的员肖克利、巴丁与布拉顿三人因此将在1956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中,肖克利更被誉为“晶体管之父”……
后来,1955年肖克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圣塔克拉拉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半导体公司。
而那条位于旧金山湾区、坐拥地中海温润气候、交通便利的狭长山谷即是后来名声赫赫的“硅谷”。
而肖克利在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后,依靠自身的威望,很快招到了一批学识渊博、技术过硬的人才。
当时追随肖克利的有非常优秀且名垂青史的八名员工,也就是后来的“八大门徒(硅谷八叛将)”:诺伊斯(Robert Noyoore)、布兰克(Julius Blank)、克莱尔(Eugene Kleiner)、赫尔尼(Jean Hoerni)、拉斯特(Jay Last)、罗伯茨(Sheldos)、格利尼克(Viich)。
这八人中前面两位更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与摩尔定律提出者,他们推动了全世界半导体产业的诞生、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广泛使用……
如果自己能够抢在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等人前面,提前发明全世界第一个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
或者抢在索尼公司前面,过两年去贝尔实验室购买下晶体管的使用专利……
唐雨正拿着报纸发呆,望着窗外的青龙木树枝浮想联翩的时候,忽然,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