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八章 震惊四座的国策,心服口服的众臣(2 / 2)十字军之王:凯撒帝国首页

艾莉卡从路德维希的桌案上拿起一张羊皮纸,面带微笑胸有成竹的继续说道:“我们可以在颁布商税和关税的同时,发放一种证明交易的证明书,我暂且将它命名为商票。任何商人在交易过程中必须向售卖对象发放商票,一张发票分为两份,一份自留一份发放给售卖对象。”

“任何不发放商票的行为都将以叛国论罪,任何人都可以举报商人不发放商票的行为,举报人举报成功以后将获得一千金币的奖赏。”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每年十一月份前后就派遣财务官调查全国各地商人的商票情况,调查王国商人是否按照规定纳税。以往我们可能难以调查,以后我们可以直接查他们的商票!”

“同时,为了预防那些商人之间互相包庇,商人之间的货物交易必须在当地的财务官那里登记造册,一旦发现他们商票的售卖总量和进货登记册上的总量不同,一律按重罪严查严惩!”

说完,艾莉卡微笑着对克罗帕斯问道:“克罗帕斯主教,您认为这样如何?”

艾莉卡这次的发言,让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实在是没想到这个平日里看似温和柔弱的王后,竟然会提出如此严酷的律法。

不发放商票就是叛国,谎报进货量就是重罪,说实话这样实在是太过于严酷了。

最后以至于萨莫拉都生怕惹到艾莉卡,对她小心翼翼的问道:“王后,这样的商税律法是否太过于严苛了?那些商人会不会因此逃离王国啊?”

然而听到他这个话,艾莉卡却只是给了他一个冰冷的目光,然后义正言辞的说道:“如果他们是想着好好做生意,而不是想着靠歪门邪道赚昧良心钱,他们有何必要逃走呢?那些坏东西逃了就逃了,留下那些凭良心做生意的商人就行。而且我倒要看看以后法兰克王国重新统一以后,他们还能逃到那里去!”

艾莉卡的话让在场众人都默不作声,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如果身正不怕影子歪,他们为什么要逃走呢?不就是心里有鬼才想逃走?

无论大臣们怎么想,路德维希已经是哈哈大笑起来,在他看来艾莉卡已经不是贤内助那么简单了,完全就是他的女相啊!

“哈哈哈~好好好,我举得瑞娅说得没错,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呢?”

路德维希的话一锤定音,一众大臣自然是无话可说,而且艾莉卡说得也没问题。

于是大臣们相互对视一眼,然后纷纷起身行礼道:“陛下圣明,王后圣明!我等愿意听从陛下、王后的安排!”

这些核心大臣们都已经同意了艾莉卡的提议,自然就没有任何阻力了。

所以艾莉卡满心欢喜的看向路德维希,而路德维希也是带着欣慰的表情看着她。

艾莉卡和欧古斯大陆历史上的那些女王女皇们不同,她既不是大臣们权力游戏的傀儡玩具,又拥有着属于她的爱情。她可以在享受爱情的同时,获得王国至高的权柄,还让大臣们心甘情愿的向她俯首称臣。

当然,她也知道她的今天是谁给的,她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性,所以在获得大臣们的支持后她就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向路德维希,因为她和路德维希是一体的。

东法兰克王国是以效率著称的,特别是自从路德维希成为国王以后更是如此。艾莉卡的几项国策级别的律法被制定后,立即就颁布了下去。

随后在整个东法兰克王国激起了轩然大波,至于原因当然是不止有艾莉卡提出的几项国策,还有路德维希下令减少国内农民的农税,于是乎整个东法兰克王国的农民就陷入到欢庆当中。

当然,也是有人不开心的。

新设立的商税和关税,让东法兰克国内国外的商人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原本大量依靠着黑市赚钱的商人纷纷逃离东法兰克王国,而那些本本分分的商人也都选择支持商税的设立。

除此之外,最为绝望的就是东法兰克王国的那些地主们,他们算不上贵族,也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和势力,顶天也就只是在当地有一点号召力。

所以当他们面对颁布下来的商税时,国内的地主们都懵了。因为商税的颁布,他们就必须在售卖给商人粮食时,老老实实的让财务官登记造册缴纳规定的税款。

没有几个商人敢违抗路德维希颁布的商税规定,不过依旧还是有人铤而走险,毕竟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嘛。

只不过他们的结局不是撑死的,而是都被抄家了。

那些敢搞小动作的商人们,刚从地主家离开,卡雷尔手下的密卫就将他们逮捕了。这些人还以为自己能够骗得过东法兰克王国的监察,却不止卡雷尔作为内务总管早就将整个东法兰克王国监视起来了,对付他们这些老百姓眼里的“大人物”们,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在经历过两三个月的动荡期以后,东法兰克王国就再次恢复了稳定,随着一笔笔商税的缴纳,东法兰克王国的国库也迅速充实起来。

没错,国库迅速充实起来了。

以往各国不是没有向商人纳税,但是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税,而是某种管理税并且还是用的认税制。

也就是说,一直以来商人缴纳的税款,完全就是他们自己愿意交多少就是多少,而现在是他们应该交多少就必须交多少。

因此东法兰克王国的国库迅速就充实起来了,毕竟这么大一个王国,所有的商人都按规定缴纳税款,那将是一笔极其巨大的款项。

不过就在路德维希正洋溢在获得的巨大收益地欣喜当中时,一个来自罗马的使臣带着教皇的亲笔信来到了法兰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