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1章 仁德的大唐(2 / 2)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首页

长达七天的时间,吐蕃的君主竟然对吐蕃使者侮辱大唐皇帝的事件没有发表一点看法,而这严重的危害到了大唐黔首们对于皇帝的热爱。

所以在五月七日,大唐皇帝诏令.

征讨吐蕃!

破庙毁祠,杀尽吐蕃上层统治者!

唯有鲜血才能够安抚大唐黔首们内心的伤痕。

贞观十三年,七月。

禄东赞侮辱大唐皇帝的事件爆发之后的两个月,远在吐蕃的松赞干布才得到消息,说是禄东赞侮辱了大唐皇帝,而大唐皇帝让他给一个交代。

还没等他考虑,另外一个消息接踵而来。

大唐已经发兵两个月了!

此时已经快要抵达吐蕃了!

布达拉宫

松赞干布一脸茫然的看着大殿中站着的众多臣子,神色无语的说道:“诸位对此事怎么看?”

一片沉默。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怎么看?

这还能怎么看。

且不说禄东赞有没有这个胆子侮辱大唐皇帝,就是说这个事情之后七天你们就说我们没有回应,所以忍不了,要攻伐我们这个事情是不是有点离谱了?

使者你们扣押了,一个都没有回来。

你们甚至没有送一封国书过来,而是单纯的在朝堂上讨论了两嘴这个事情。

我们怎么知道出事了啊!!

松赞干布看着沉默的众人,无奈的说道:“罢了.大唐或许早就有了准备吧?”

“那就.打吧。”

打!

唐书中对此有所记载。

“贞观十三年,吐蕃遣使至长安,使者妄言曰:以令尔之公主,上嫁我吐蕃上国之君,否则灭国矣。时君为太祖皇帝其位,闻之大怒。”

“群臣激愤,欲兴兵。”

“然太祖皇帝仁德,念吐蕃蛮夷之地,使者无礼或可谅之,令吐蕃国主松赞干布其人辩。”

“其日良久,吐蕃国主不言。”

“上长叹之曰:非我不仁,实其为蛮夷也!”

“是故下诏,以令临安公、卫国公兴兵讨不臣。”

这只是节选自唐书中的一小段内容,而关于这一场战争的缘由则是足足写了数千字,其中洋洋洒洒的字迹表明这场战争之所以会打起来纯粹是因为吐蕃是蛮夷,侮辱大唐皇帝。

而大唐皇帝仁德,本来不想跟他们打的,但是吐蕃太嚣张了,所以才“不得已”下令的。

大唐是仁德的,是善良的,是宽容大量的。

而吐蕃则是蛮夷、是邪恶的、是咎由自取的。

至于结果么?

唐书中则是一笔带过。

“贞观十五年,战吐蕃,胜之。途遇几小国,不尊上令,讨之。大胜。”

短短的一行字象征着吐蕃最后的结局。

而所谓的几个小国么.也的确是不听教化的小国。

在征讨吐蕃的时候,南方的百越以及孔雀王朝不怎么听话,西域三十六国中仅存的那个小国也不怎么听话,而且更加往西、也就是中亚的一部分国家也不怎么听话,竟然敢帮助吐蕃!

所以陈临安和李靖也就顺手把他们都给灭了。

至于证据?

在吐蕃找到了这些国家的士卒!穿着他们的衣服说他们的话,这怎么就不是证据了???

至于那些国家最后怎么办?

大唐皇帝李世民实在是太仁德了,觉着那里的百姓日子过的很苦,备受那些蛮夷的欺凌和压迫,所以大发善心将他们收纳进了大唐的领土版图之中,并且在那边施行唐律、给了他们一部分人大唐的户籍。

然后在国子监、咸阳学宫、以及诸多其他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择了一批前往教化蛮夷。

嗯.

至于大唐的版图扩张了足足一倍,而且那些地方的土地都被以高士廉为首的世家们瓜分了这件事情,大唐皇帝李世民对此表示很迷惑且表示自己并不知情。

贞观十六年。

申国公高士廉病重,上书言辞恳切的请求告老还乡,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养老。

并且在辞职报告中表示,自己已经病体孱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掉,所以希望皇帝陛下能够让自己的儿子们、孙子们也都丁忧照顾他。

他只想要在生命的尽头能够好好的享受儿孙之乐。

仁慈的李世民同意了,并且赏赐给了申国公不少钱财。

贞观十六年,秋。

回到了家乡不到半年的申国公病危,并且在短短的三日之后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十分哀痛,并且追封了不少的封号。

高氏为了感激李世民的恩德,所以将自己的家产什么的全都交了出来。

高士廉的儿子“高慎行”上书说,自己父亲这辈子最想要去西域看一看,所以想要请求皇帝允许他们自己招募一些士卒保护他们,带着申国公的尸身去西域走一走。

皇帝同意了。

贞观十七年,噩耗传来。

高慎行等人在西域遇到了黄沙风暴,所有人死在了黄沙当中。

贞观十七年,冬。

中亚

一个名为“大高”的王朝建立了起来,并向大唐递交了国书,他们的王名为“申俭”。

ps:昨天写完定时没发出去.痛苦,昨天算我请假吧宝子们。

这个月好好更新,毕竟收尾阶段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