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9年,王翦率领士兵直下井陉(xing),杨端和河内兵围攻赵国首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等将领抵御。李牧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所以还是抵抗住了秦国的进攻。但是赵王自取灭亡,最后听信离间计今日将李牧杀掉了,然后派赵葱代替李牧。于是自作孽不可活再次验证了。公元228年,王翦等将赵地全部扫平,并且俘虏了赵王。秦始皇童年时代在这里面度过,所以平定后,自然是要光荣一番,跑到他住的地方,儿时的邻居那是有功赏功,当时让他不爽的仇家,也都糟了秧。
赵国公子嘉跑到代郡,自立为代王。赵国的邯郸一带被秦朝设立成了邯郸郡。
公元前227年,嬴政再次派王翦,辛胜等攻打燕国,燕国和代国发兵抵抗,结果被秦国打的大败,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6年,被攻下燕国首都蓟城,燕王喜被迫迁都到辽东。但是李信不放松,一直追到辽东,燕王喜最后听从代王嘉的建议,杀死自己的儿子燕太子丹并把首级献给秦国来求和。前面提到燕太子丹曾经干过一件流程至今今后也会继续流传的一个故事就荆轲刺秦的故事,他就是主导者,所以秦朝自然不放过。李信于是就带着太子丹的人头回去了,燕王喜也算是暂时获得苟安。
公元前226年,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再次平定叛乱,趁机也就将韩王安给处死了。
公元前225年,嬴政再次派王贲也是王翦的儿子,包围了魏国首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市,弄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北攻下,魏王投降,魏国也灭亡了。
同年的时候,秦国二线开战,也派李信、蒙武带20万大军攻楚,但是据说为了攻击楚国,刚开始嬴政是希望王翦出征的,但是王翦说要60万大军才能打败楚国。李信却吹牛皮说自己20万大军就能够灭掉楚国。秦始皇本来也对王翦的功劳太大,内心有所忌惮,所以也不希望攻灭六国的功劳全是他们父子俩干的事情。于是就同意了,当然结果页正如王翦所料,20万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楚国也出了个最后的战国名将那就是项燕,李信北项燕揍的找不着北。最终秦军大败。嬴政没办法,再次找到王翦,王翦提的条件全部满足,王翦和蒙武再次出征,大败项燕,迫使项燕最后自杀。随后秦军攻入秦国首都,楚王被俘虏。但是楚国是几个国家幅员最辽阔的国家。所以搞起来还真的没有其它几个国家干脆,那也真是整了好几年的时间。到公元前222年,才又将楚国的江南地吴越国之地设立了会稽郡,楚国才算是彻底灭亡。
公元前222年,嬴政再次派王贲攻击燕国的辽东,用儿子的命换来几年安稳日子的燕王喜终于成为了俘虏。可惜了自己的儿子的性命了。同时王贲回师途中顺带就将剩余的苟延残喘的赵国的公子嘉搞的所谓的代国给灭掉,也请代王嘉和燕王喜一起做个伴。
终于来到了中华民族最关键的一个年份了,还记得在学校学历史,第一次学到这个的时候,或者要求被历史关键时间点的时候,到现在我还记得非常清楚的一个年份和一个关键事件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慢着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不对啊,不是只统一了六国吗?没有七国啊?还有齐国呢?
对的,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击齐国,俘虏了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地建立了齐郡和琅琊郡。发现没有不知道是因为那个时候齐国太烂了,还是秦国太强了,从公元前230开始,到公元前225年,灭掉齐国,尤其是最后感觉这些国家都菜的很,感觉就一顿饭的功夫就可以吃掉一个国家了。
其实公元前221年只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六国后王翦攻击楚国的军队没有退回,而是继续往南推进,秦始皇固化了大部分的中华民族的版图,所以说他不仅仅是统一六国的功业。
直到公元前219年,平定南方的百越后,嬴政菜算是真正的完成了统一大业。
所以这边做个简单的总结就是他灭六国的顺序吧(以灭掉时间):
韩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齐国
六国灭亡后,就最后平定了百越,这就是秦始皇的将领们征战的成果。
其实我个人始终认为秦始皇最伟大的功劳就是统一六国。如果用我们现代管理上面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说统一六国就是在目标、团队、问题分析解决好后,而进入的行动并且将行动结果呈现给大家。
而后面他统一后的一系列影响中华民族的动作只不过是因为统一后带来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解决罢了。可以说统一六国是他积极主动从而遇到的问题。而随后的书同文车同轨等则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带来的新问题而已。
但是很多皇帝,尤其像乱世的十六国之类的小国皇帝他们之所以是小皇帝就是因为他们只解决一个问题,随后来的问题,他们要不没能力解决,要不就是看不到问题或者无视问题,而秦始皇的伟大就是恰恰将这些问题也完美解决了,并且留给后人一个模板。这是他的伟大之处。所以我们将继续来看看秦始皇的后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