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交秋税的特殊待遇(2 / 2)姐妹齐心,良田万顷首页

“哎呀,原来童鸿学的名头在外面那么响的呀,这下好了,今天不用在镇上住店了。”

“对呀对呀,听老王家说还得考几次才能当官,我还以为童生不咋滴呢。”

“不咋滴的话,那为啥村里这么多年,考出来的童生却没几个。村长家的大儿子考得二十多岁才堪堪考上童生呢。”

“对呀,鸿学才十七岁就已经是童生了,还是第一名,怕是在知县大人面前挂上号了,前程远大着呢。”

“这你就不知道了,人家岂止是在知县大人面前得脸,还是知府大人的门生呢……”

村长还不知道自己大儿子被拿出来作对比,他昂首挺胸越过排队的众人,受着注目礼,来到了队伍最前头。

那衙役在另外两个同事耳边嘀咕了几句,刚刚还打算喊下一个的衙役就朝着村长这边看过来,大声喊道:“长流村的,先卸粮吧。”

正好排到的另一个村的村长不满道:“官爷,明明排到我们村了,咋就让旁的村插队了?”

收粮的衙役一改对长流村这边的好脸色,冷着一张充满傲气的脸说道:“人家长流村出了个十七岁的童生榜首,你们村要是也有,就可以插队。知县大人有令,为鼓励教育,今年起,凡出童生、秀才等有功名学子的村落,纳税必须优待,不仅不用排队,而且全村减税一成。要是出了秀才,还可以减税两成呢!”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旁边长长的队伍无一对长流村的送粮大队投去羡慕嫉妒的目光。

刚刚还在小声嘀咕的长流村村民,瞬间腰杆挺得直溜,每一张脸的嘴巴都快咧到后脑勺了。

接着,卸粮,量粮,签字,盖章,完税,一气呵成。

往常交粮税,他们总得比名义上备多一些,因为各地收粮的老传统,衙役不仅会把用来测量粮食的斗,故意做得比正常的大一号,而且还要将斗装到堆成个尖尖的小山坡,这样才算一斗。夸张些的,有些衙役还会对着这个斗,踢上几脚,让粮食洒落,这些洒落的粮食,不让交税的农民拾起,最终落入了收粮衙役的口袋。

青鹿镇的衙役倒没有这么夸张,只是收粮的斗按“规矩”做大些,量粮食时稍微冒尖而已。

今年,托王鸿学的福,长流村交税时,那些衙役没有对粮食的品质挑三拣四,而且稍微装满斗就算一斗了。再加上减免的一成,最终交完税,他们还剩下两车粮食不用交。

这可把送粮的人都乐坏了,不过,他们在村长的眼神镇压下,不敢太嘚瑟,免得遭人恨。等出了城,走到半道无人时,这些人再也忍不住了,又笑又闹,有的还唱起了山歌,一路闹腾着回了村。

回去后,村长也没闲着,将两车粮食卸在自家门口,然后直接让儿媳妇拿称来,打算按照花名册给各家分剩下的粮食。

送粮队伍中的人已经四散开来,挨家挨户通知过来村长家门口让领走剩下的粮食。通知的时候,还不忘绘声绘色得将送粮的情形描述一遍。

这两车粮食分到一百户人家里头,其实不算多,但是意外之喜,谁不喜欢呀?另外,加上省下的住店的银钱,也不算少了。拿着麻袋或篮子过来领粮食的人,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三三两两扭头说话,对王鸿学没口子的夸。后面,又逮着过来帮忙的李小洁开玩笑,说她捡着宝了,把她羞得跑回家里去了。

村长平常是很不喜欢这些妇人拿儿女婚事调笑的,觉得没规矩,但是今天心里高兴,所以没有插话,只是美滋滋得分着粮食,心道:“这可是我未来孙女婿为你们省下的粮食呢!”

崔小翠收到通知领粮食后,打听清楚这是自家儿子争的光,连忙换了一身簇新衣裳,描了眉毛擦了点粉,甚至带上最近新买的金簪子,摇摇摆摆,姗姗来迟。

她的出现让众人的感激有了出口,有些妇人见她一身装扮,投其所好得赞美她的衣裳和首饰,有些妇人则是一个劲得说她家鸿学怎样怎样为村争光,有些妇人则是带着十分羡慕的语气说她是全村最有福气的人,丈夫会挣钱也贴心,两个儿子也都有出息,就算公婆还在,也已经分了家……

崔小翠被众人捧得都快找不到北,飘飘然得回到家中时,心情前所未有得舒畅,心道:“确实跟那些妇人说的一样,我有两个有出息的儿子,二房那边的家业挣得再多,也不过就是两个闺女,找不到人继承的。”

想到这里,她自觉自家已经稳稳压住二房一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