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一次出征,赵桓突发奇想,临时安排李若水随军。
赵桓缓缓说道:“清卿,朕欲任命你为平阳知府。”
清卿是李若水的字。
李若水一直有下放历练的心思,但从他内心里,他又不愿意放弃朝堂之近的优势。
但平阳城作为官家亲征,首战首胜拿下的府城,可比一般的府城重要的多,且距离官家不远。
李若水片刻之后就下定决心,不过,他还是小心问道:“官家,臣之前的监察部…?”
这个问题,赵桓自然早有思量。
李纲和唐恪二人同在汴京城,后来发现并不妥当。
一个是人才浪费。
另外一个呢,却是李纲本身的问题。
李纲一年多前力挽狂澜,解第一次金军围城之困。
但他和汴京城的一帮子老官僚们,分外的格格不入。
唐恪虽然没有弹劾李纲,但其他大大小小的臣子,弹劾李纲的奏折足有几十本,这还只是一个多月的时间。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李纲的性格。
李纲人如其名,性格过于刚直,能力极强,很想做些事情。
但这种人不管在哪里,永远是众矢之敌。
现在看来,监察部反而刚好适合他,他比之李若水,可是老练的多,必定能将那些个老油条治得服服帖帖。
赵桓道:“由李纲接任。”
“如果监察部能够运作起来,未来的都察院,朕会拆分开来。”
赵桓略略组织一番语言,沉声道:
“清卿,朕说句实话,你起初组建监察部一事,倒是有声有色。”
“但后来实际事务的开展,朕,并不满意。”
“朕觉得,你似乎被各种无形的东西捆住了手脚,几乎无法动弹。”
李若水面色一红,拱手道:“臣惶恐!有负陛下重托,深感羞愧!”
赵桓摆手,示意李若水不必如此:“清卿的情况,朕一直在考虑。”
“平阳城既下,原有官吏为之一空,正是适合清卿大展手脚。”
他看着窗外:“平阳城,就是大宋未来改革的试验田。”
试验田?
李若水如何也理解不了赵桓的意思。
赵桓心里苦笑,解释道:“有经验的农户,在大面积种植新的作物时,都会先种上一小块地,经过一年或一季的摸索。”
“这一小块地,就是试验田。”
李若水恍然大悟,心里寻思片刻后,隐隐有兴奋之意。
“陛下!微臣必定按圣人所说,将平阳城十三州县,打造为人人皆为君子的圣贤之地。”
听到这话,赵桓顿时又气又笑。
敢情自己这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以及现在的一片苦口良药,完全白费了?
(这几章是过渡章节,主角接下来会到西夏、吐蕃、大理、安南大杀四方,但占下的土地需要人来守,所以要提前安排。)
(喜欢看战争情节的书友,稍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