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醉酒成婚(2 / 2)酒海钩沉首页

陶渊明穷到什么地步呢?

八岁的少年丧父,十二岁母亲离世,人生三大不幸,小时候的陶渊明就先占了一样。

所谓三大不幸,就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家里穷的叮当乱响,没别的本事的陶潜得想办法讨钱养活家小,除了做官拿点工资,没有别的能耐。

但是做官呢,他又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再加上盘剥百姓,所以每次做官时间不长就撂挑子不干了。

回到家里的陶渊明,面对着一个老婆一群孩子,肯定不会像那些一个孩子一群老婆那么潇洒。只能磨磨生锈的锄头,下地干活。

陶渊明可能因为经常喝酒的缘故,估计也是酒后驾驶,所以他一堆孩子里面,有正常的,也有智商稍微低一些的。只不过那时候科技不发达,没有这专家那学者的,自然不知道是酒后驾驶惹的祸。

至于陶渊明到底有几个孩子,我是没统计过,反正大家知道他孩子挺多就行了。

老陶要下地干活,几个孩子在家耍着玩,其中一个估计学了六百年以后的司马光,把家里的水缸砸烂了。和司马光不同的是,缸里并没有小孩。

等陶渊明回来,看着碎了一地的缸,只能无奈的摇头苦笑。自家孩子不舍得打,即使打了,没有锔大缸的也修不好,只能攒钱再买。

缸钱还没攒够呢,又出问题了。

晚上孩子们想看会儿书,得点蜡烛啊。陶渊明在地里面忙活一天,回家累的不行。自斟自饮喝几杯小酒,安排孩子们睡觉时候一定要把蜡烛熄灭。因为一来蜡烛属于当时的高端产物,不能也不舍得浪费。二来过去都是木头家具,也容易出现危险。孩子们答应的很爽快,陶渊明也就放心回房间睡觉了。

睡梦中觉得有股刺鼻的味道,接着听到孩子的哭声,陶渊明猛然惊醒,情知不妙,急忙跑出去。果然,孩子们住的房间火光冲天。

这时候说什么都没用,赶紧救火才是正道。只不过水缸砸坏了还没买,取水成了问题。等把孩子从火光中救出来,房子也几乎烧没了。

落魄到买个水缸的钱都没有,当然也请不起工人盖房子。实在没办法的陶渊明,只能违着心,出仕做官。

说来也怪,官场好像是他们家开的一样,想做官随时有职位在等着陶渊明。不想干了,把公章一交,随时撂挑子。

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仅仅八十天,如果赶上财政紧张,工资可能都没拿到手,就辞职不干了。从此之后,陶渊明再也没有做官,专心隐居在田园。

老陶爱喝酒,着有《饮酒》二十首,诗中将喝酒的那些事,表达的很清楚。

首先这位老兄不爱串门,也几乎不跟别人吆五喝六的一块喝,经常独饮。

并且酒量还非常大,开篇就说自己无夕不饮,顾影独尽。说明每天都得喝点,都是自己吃独食。

组诗其一也说了,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说明只要有了酒,白天黑夜他管不着,只管开喝。

那么,穷光蛋一个,有钱买酒吗?

是偷是抢还是乞讨?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