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茹,你什么时候回城?”
四九城郊,秦家村。
出门挣工分前,秦长春问了一下秦淮茹。
秦淮茹刚回娘家时,秦长春除了心疼秦淮茹在贾家受了委屈,心里也挺高兴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秦长春心里就有些不满了。
因为秦淮茹回了娘家,却不帮忙干活儿,而每天却还要吃掉家里的口粮。
这年代,乡下可没有城里的供应粮。
城里人拿着粮本换了粮票,再花点钱就能买到供应粮,可乡下人的口粮,都是一点一点的在地里劳作种出来的。
打了粮食,再纳了粮,家里的口粮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而秦淮茹回到娘家,就多了一张嘴,家里的口粮消耗得也更快了。
“过几天再回去。”
秦淮茹却没听出秦长春话里的不满,轻描淡写的应了一句。
回到娘家这几天,秦淮茹觉得是她这些年过得最轻松的几天。
不用忙家务,不用照顾孩子,不用忍受贾张氏的责骂和贾东旭的白眼。
也就是饮食比在贾家差了一些。
而听了秦淮茹的话,秦长春心里就有些生气。
还过几天?
过几天家里的口粮就见底了。
“就怕棒梗和小当没你照顾,会又哭又闹的。”
“再说了,两口子床头打架床尾和,就算你和东旭闹了些情绪,可这日子也还得过下去。”
“听妈一句劝,你还是早点回城吧。”
秦长春旁边,秦母也劝说秦淮茹。
除了家里的口粮日渐见底之外,秦母也觉得秦淮茹该早点回城,回到贾家。
虽然在贾家还是会受到一些委屈,但贾家好歹还能吃供应粮,就比在乡下吃糠咽菜的日子要好。
再说了,受点委屈也没什么,忍一忍,熬一熬就过去了。
有句老话不是说得好,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等秦淮茹把贾张氏熬走,等棒梗和小当长大,能替秦淮茹撑腰,这苦日子也就到头了。
“我考虑一下。”
秦淮茹模棱两可道。
秦母见状,也只得长叹一声,接着就和秦长春去工。
虽然粮食早在一两个月前就收割了,但即使是在冬天,也有忙不完的活儿。
像村里的水渠就得趁着冬天农闲加宽加深,而一些沟沟坎坎,该填也得填平整好,来年就能多打粮食。
而出一天这样的工,秦长春能挣十个工分,秦母也能挣八个工分。
等过年了,就能去大队粮仓,换一些好的粮食,过一个好年。
当年,秦家为什么同意秦淮茹和徐卫国的婚事,也是因为徐卫国是城市户口,是吃供应粮的。
而徐卫国的父亲当时还是当兵的。
俗话说当兵吃皇粮,灾年也不慌。
可后来,徐卫国父亲牺牲在半岛,而徐卫国虽然是城市户口,能吃供应粮,但却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