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连医生也不敢给随便开药了。
因为怕出人命。
你要想,那促排药其实就是泻药,那玩意儿灌进肚子里瞎折腾又出不来货,孩子得多遭罪。
父母也没办法了,孩子的母亲只好戴上手套,用手指帮孩子一点一点往外抠。
每次小孩哥都被折腾得杀猪一样哀嚎痛苦不堪。
可即使这样也不顶用。
到后面的这几天,孩子每天持续高烧四十几度不退,他的生命已经撑到了极限。
父母心急如焚,每天就尽可能地让孩子少吃些,吃也只吃些蔬菜水果,另一方面抓紧四处打听寻医问药。
有个邻居出言建议找白云山的道长来驱驱邪,估计孩子有可能是惹上什么不好的东西了。
道长察看了一下孩子的情况,询问他的父母,这孩子生病以前去过什么地方?
或者出过什么特殊的情况没有?
孩子的父母努力回想,只记得一个多月前孩子去了一趟离家不远的仙凤山游玩。
在山上的一处荒地里捡到了一块白色的玉佩,好像从那天回来后就开始得病的。
道长让他们把那块玉佩拿出来看看。
孩子母亲从屋里拿出一个红色小布包。
满三岁清楚地看到孩子妈妈拿出布包以后,小孩身上的浊气更浓了。
那股浊气似乎更活跃了。
像只窜天猴在孩子周围乱蹦。
至诚道长接过来打开一看,发现是一根白玉六面棱形柱,粗细大约跟一根香烟差不多,长度比香烟略短一些。
道长说这是“玉肛塞”。
道长的话让众人吓了一跳,这玉肛塞可是死人身上用来塞屁眼的东西。
在荒郊野外把这来路不明的东西捡拾回来,不出问题才怪。
古代人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和保护死者的尊严,会使用不同的物品来堵塞肛门,包括玉、石、木塞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尸体体内的尸液外流,避免腐败加速,同时也可以防止细菌分解导致的尸体腹部胀大或爆炸。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古代人对精气和魂魄看得极重,认为即使人死后,也要将精气留在体内。
因而用肛塞以存魄。
除此之外还有玉眼塞,玉耳塞,玉鼻塞,玉口塞,玉阴塞,加上玉肛塞,统称“封九窍”。
对于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像皇帝的妃子或王公贵族成员,可能会使用玉石来进行这种处理。
因为玉石在古代被认为有防腐作用,同时也能让朱砂或水银的凝结速度加快,从而更好地保护尸体。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使用的是木塞。
这种做法在商周时期尤为常见,被视为一种礼仪,也是对死者尊严的尊重。
如今孩子把这东西带回来,估计这东西的主人找上门来讨要说法了。
知道了问题的根源,至诚道长先是烧了一张符咒,加水让孩子喝了几口,又让人把孩子搀扶起来盘腿而坐。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神又为魄。
所以肛门又称魄门。
话说“水谷不可久藏”。
糟粕是不可以久藏在体内的,都要从肛门走出去。
这孩子已经连续一个多月不曾排便,相当于人的魄就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