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昀这边来到了慈宁宫,刚踏入院子就听到里面传来杨太后爽朗的笑声。
“看来这史秋雨很会讨太后欢心。”
赵昀开口朝身旁的王忠说了一句,后者听到后仅是笑了笑不作评价。
走进屋内,还没等赵昀躬身行礼,一名长相清秀却又略带些许妩媚的年轻女子,起身来到赵昀面前行礼道:“奴家史秋雨,见过官家。”
赵昀趁此机会近距离打量了一眼,单论长相确实称得上秀色可餐,并且十七八岁的年龄也显得比谢道清成熟许多,正常情况下君王面对这样的嫔妃很难抗拒。
“免礼。”
“谢过官家。”
史秋雨很温婉应了一声,然后便站在一侧。
“官家,刚才老身跟秋雨聊了一会,不愧是名门大家出身,秀外慧中各方面都非常得体,日后肯定能当一个贤内助。”
杨太后满脸笑容的称赞了一句,这里面有客套的成分在,同时也有真心的认可。
毕竟站在杨太后的角度,她不像赵昀那样对史弥远充斥着绝对敌意,双方矛盾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她看来如果双方能通过这门政治联姻,能做到缓和矛盾并且让史弥远多了份姻亲的利益保障,说不定对方就愿意逐渐放权直至皇帝亲政,达成这场皇权与相权之争的最好结果。
政治永远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无非就是看如何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临界点而已。
但杨太后不知道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她这般没有多大的权力欲望,否则历史上也就不存在各种不死不休的权臣。
史弥远推荐侄孙女入宫,并不是为了缓和矛盾逐步交出手中权力,相反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力!
“能得到大娘娘认可,想必秋雨定是很优秀。”
赵昀点头附和了一句,可语气显得很冷漠。
“奴家才疏学浅,是大娘娘谬赞了。”
史秋雨很谦虚的回应一句。
对于史秋雨这番恭敬态度,杨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官家,既然现在秋雨已经入宫,那咱们也不能厚此薄彼,就与道清一样封为郡夫人吧。”
“是,大娘娘。”
赵昀拱手顺从,这些对他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对了官家,还有一事老身虽说是交由你处理,但始终有些放心不下。昨日你面对金国使臣废除了嘉定和议,恰又遭逢楚州忠义军作乱,可做好了应对准备?”
杨太后是有意放权让赵昀单独处理政务,只是没想到会接连出现两场大的变故,心中有些忐忑不安。
“大娘娘放心,臣均有安排。”
“那就好。”
“最近这段时间官家忙于政务,慈宁宫这边来的少,今日有这机会就留下一同用膳,顺带与秋雨熟络熟络。”
杨太后顺势出言挽留了一句,一方面是年纪大了,确实期望赵昀这个嗣子能多些陪伴。
另外一方面就是杨太后潜意识里面,并不希望赵昀跟史弥远真走到鱼死网破的境地,这对家国跟朝廷而言,绝对是一种双输的场面。
史秋雨的入宫,让杨太后看到了缓和的可能性,她想要尽力撮合这件事情。
“臣谨遵大娘娘吩咐。”
赵昀顺从的答应下来,杨太后的想法其实他能猜测到一个大概,虽然过于理想化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吃顿饭而已没必要去扫老太太的兴。
另外话说回来,史秋雨同样属于这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朝堂方面的纷争赵昀不会迁怒到女人身上,正常相处即可。
……
京师临安这边一片祥和,淮东楚州那边就可谓是一片焦土。
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军队,军纪这种东西算是略等于无,更别说农民起义的忠义军。本来计划是对于楚州各大官署、仓储的抢劫焚烧,很快便不受控制扩展到了全城范围。
李全面对这种有些失控的局面,内心其实是有些忐忑不安,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并没有做好彻底反叛对大宋开战的准备。
“夫人,刘庆福那厮有些管控不住手下,楚州城劫掠一空还不满足,听说已经把主意打上了扬州城。”
“要是动了扬州城,咱们就真没回头路可走了……”
李全带着忧虑神情,朝着身旁夫人杨妙真诉说着目前局势。
说起这个杨妙真,放在北宋也算是个传奇女子。
她本是红袄军领袖杨安儿之妹,外号“四娘子”,一手梨花枪使的可谓是出神入化,于是乎有传言他们兄妹两个乃北宋杨家将之后。
传言真假无从考证,但杨妙真一介女流之辈,却在乱军中打出一片天地,这点是可以确定的。
红袄军在抗金的过程中,领袖杨安儿被人陷害身亡,杨妙真就接过了兄长的班底独立领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身份带来的劣势愈发明显,整支义军队伍逐渐陷入了困境。
这种情况下为了挽救红袄军,杨妙真选择与李全结为夫妇,双方联合可谓是实力倍增。同时扩大的军事影响力,还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注意跟收编,并且赐名为“忠义民兵”,这就是忠义军的由来。
可以说杨妙真的军事才能,并不在其夫李全之下,遭遇大事两人都会共同商议。
“扬州乃大城,城防森严绝对不能动,郎君要即刻下令刘庆福约束住部下,否则朝廷方面定会调集兵马征讨。”
杨妙真摇了摇头给出自己建议。
“可现在楚州城已经快付之一炬,许国那厮还在自缢身亡了,哪怕收手朝廷方面也不会善罢甘休。”
李全此时充满悲观情绪,历史上农民军起义无数,之所以成事者寥寥无几,就在于他们往往没有战略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