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田子坊(2 / 2)上海那些事首页

然而,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田子坊变得越来越拥挤,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同时,商业租金的上涨导致一些原本的创意店铺难以承受,不得不搬离。

近年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田子坊开始进行转型升级。在保留其核心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优化了商业布局,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同时,田子坊也更加注重与周边社区的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平衡。

从 90年代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声名远扬,上海田子坊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过程。它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变迁,也成为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未来,田子坊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以更加多元、包容和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田子坊原本只是泰康路上一条普通的里弄,名叫志成坊,建于 1930年间,至今约有九十多年历史。这里的建筑多是石库门式,那是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独特布局,以石头做门框,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

时间回到上世纪 90年代,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许多旧房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和新商街。而田子坊所在的这片区域,也被纳入了日月光(商业中心)计划,原本是要拆掉,代之以高耸的公寓楼。

1998年,著名旅美艺术家陈逸飞率先在泰康路设立了工作室。他独具慧眼,看出了这片旧里弄的独特魅力,就像第一个发现宝藏的人,开启了将泰康路变身田子坊的旧里复兴运动。陈逸飞的到来,仿佛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在他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被吸引而来,他们在这里租下居民的房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慢慢地,这里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原本破旧的厂房和民居变得别有一番韵味。

2001年,著名画家黄永玉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考的画家田子方,为泰康路 210弄题名“田子坊”,寓意此为艺术人文荟萃之地,一个寻常之地就此变成了艺术家园区。

除了艺术家,还有各路的创业者也来到了田子坊。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充满激情和创造力。无论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都在这“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小小的旧式里弄中做出了大生意。他们开设了特色小店、艺术作坊、酒吧、面馆、艺术工作室,还有咖啡、小吃美食和纪念品店等等。

原住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不仅改善了生活,还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了上海的旧城改造中。全弄堂九成的居民都成为了田子坊商铺的大房东,这在上海恐怕找不出第二例。

而在这背后,还有一批学者的支持。建筑学家阮仪三认为田子坊保护性更新,实际保留了上海最多形式的里弄建筑,从历史风貌保护的价值上为田子坊背书;经济学家厉无畏则指出田子坊里最初诞生的画廊、设计等企业,实际上代表一种新产业的诞生,即文化创意产业。

田子坊当地的街道主政官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发起了以弄堂文化为导向的旧区改造,发现、欣赏并保护民间的创意与创业,整合各方的智慧并以不断创新的实践与原本的动迁方案竞争。

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田子坊逐渐热闹起来,热度未退,还一发不可收拾。如今的田子坊,每天都接待着大批游客。

游客们漫步在石库门建筑中间,探寻藏在老房子里的艺术作品。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独特的画作、手工艺品,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逛累了,就找一家咖啡馆坐下,品尝一杯香浓的咖啡,或者品尝世界各国的美食。

弄堂里的“乃源”画廊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画廊主人俞乃群本身就是一位以美术创作维生的艺术工作者,得益于田子坊的产业集聚效应,光顾乃源画廊的行家不少,画廊的经营规模稳步扩大。

“过去,像我们这种小本经营的商户,很少主动跟政府部门打交道。我又只晓得画画,不懂什么税收政策,也怕麻烦,有什么不明白的,只好邻近几家商铺互相询问一下,有些事就不了了之。”俞乃群说,“如今税务部门的服务越来越贴近我们,今年国家推出很多减税降费政策,税务人员特别过来对我们经营文化产业的商户宣传调研,我知道的多了,也乐意主动去问了。”他反映的画廊销售画作开票难的问题,也在税务人员的帮助下顺利解决。

明兴咖啡馆的老板冯祥兴谈起咖啡便如数家珍。他的咖啡店始终秉持“保证一流质量、保持一级信誉”的经营理念,对原料采购、设备选择和员工招聘都严格把关。然而,前几年由于原材料、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咖啡馆曾陷入资金困境。今年起,随着国家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政策的落地,咖啡馆的增值税额没达到起征点,不用缴税了,个人所得税也大幅降低,一年能省将近 4万元,资金压力减轻不少。

波西米亚餐厅是一家意大利餐厅,从装潢到菜式都有着浓浓的意式风情,服务也相当热情。老板黄培琳自豪地表示,餐厅的人气和口碑都是靠优质的服务和菜品积累起来的,他们可从来没在餐饮网站提供折扣、刷好评,中外游客们都是慕名而来。今年的税收政策对餐厅的发展帮助不少,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起征点提高后,餐厅仅增值税及城建税一年就能减少 2万元左右,节省下来的税费可以用于加强员工培训和采购更新鲜的食材。

田子坊保留了老宅的历史特质,低矮的屋檐、斑驳的砖墙、陡峭的楼梯、划满痕迹的木门,都散发着老上海的韵味。外来游客在这里寻觅弄堂风貌,老上海人则能找回昔日的记忆。这里商居共存,仍居住着近百户居民,充满了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

田子坊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个社区复兴的典范。它证明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旧里空间和社会原生态可以通过别样的方式得到保护和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活力。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