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六年(1116)正月十五,上元节。
小雨。
苏州关上,朱应辰眺望着北方,静静伫立。
前天的时候,耶律圭就带着苏州城中大部州兵,往北撤走了。
临走的时候,还给朱应辰送来了一封书信。
耶律圭让他暂且先守好苏州关,莫要失了要塞,等他回来的时候,再来接手苏州关。
但东京道的形势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他还想拿回苏州关,是有些痴人说梦了。
自东京事变后,朱应辰就让范德彦,再在登莱沧之地招募一千盐丁,以为后备。
同时,又让萧安在关南和苏州城附近,招募了大量的庄汉,投入到虎头堡营建和苏州关的加固中去。
另外,杨得志开始日夜操练新来的盐丁,就是这两日阴雨连绵,也未曾停歇。
大战到来前,这些盐丁就会被分配到六大营中。
至于朱应辰,则是率领着林、火、山三营镇守苏州关。
……
正月末,守在苏州关的朱应辰忽然得到北方传来的一则战报。
耶律圭领着三千州兵,在辽阳府南边的耀州城,遭遇了高永昌率领的渤海军主力八千人围攻,大败。
耶律圭带着突围出来的残兵一百余人,一路向南,直奔苏州城。
渤海人的偏师在后面紧追不放,同时一路攻城掠地。
接到消息的朱应辰,立即戒严苏州关。
同时派了一支二十人的骑兵,打着关南巡检司的旗号,前往苏州城询问情况。
二月初八,渤海人的一千军兵抵达苏州城外,此时的苏州城只有州兵不到两百人。
城池上下皆是人心惶惶。
当晚,苏州城的南门突然大开,然后只见得李证骑着大马,首先冲出。
而后苏州州兵鱼贯而出。
然后,便是城内官吏、百姓……
借着黑夜,耶律圭带着苏州城的兵官百姓,从南门冲了出去,直奔苏州关。
城外的渤海人,对此也无防备,等他们反应过来,耶律圭都已经快到苏州关了。
“耶律都统!”苏州关外,朱应辰带着山营的弟兄,亲自迎接着耶律圭。
“朱巡检!”看着前来接应的朱应辰,奔波了一月的耶律圭,眼中满是酸苦。
大难临头之时,才发现此人真是忠贞之豪杰,而自己对他还多有算计,实在惭愧!
“走!”
“进关休息!”
“已经备好了床榻,今夜放心休息。”朱应层大气道,“有我看着,绝不会让一个渤海人闯进来!”
“多谢朱巡检!”耶律圭也不客气,跟着朱应辰向着关城内赶去。
后面还跟着魏刺史、李证、刘通判等苏州城的老熟人。
当夜,朱应辰亲自守关,耶律圭也算是睡了一个十天以来最安稳的觉。
……
不过第二日,渤海人的使者就来到了苏州关。
“大渤海国忠勇校尉高士其,见过朱巡检!”来人看着朱应辰颇为傲气。
“坐!”朱应辰也毫不谦让。
见朱应辰摆着一副冷脸色,高士其心中很不畅快。
自己后面可是上千大军,分分钟就会踏平你这小小的苏州关,你一海匪山寇,还不赶紧磕头投降!
高士其并没有坐下,而是冷冷地看着朱应辰。
朱应辰瞥了这渤海使者一眼,也没管,自己径直往后坐了下去。
“怎么,高校尉嫌弃我这椅子?”朱应辰看着还是冷站着的高士其反问道。
“那好,来人!”
“撤了那椅子!”朱应辰指着高士其旁边的松木漆椅,豪横地说道。
“什么!”高士其大怒。
说罢,一脚将旁边的松木椅子踹翻。
“高校尉,你可真是无礼!”朱应辰冷道。
“看来,今天你来我这里,也没什么好事情了吧!”朱应辰凝视着高士其。
“哼!”
“朱巡检,看来你也是不想跟我谈!”
“那罢了,我就直接跟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