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苏展听罢,顿了一下,然后道,“难怪我说这些奇怪的书,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你这个山海大匪,居然写了这么多书。”苏展嬉笑道,“你不去读书做官,还怪可惜的嘞!”
“我现在不也在做官么?”朱应辰抬头瞥了苏展一眼。
“那哪能和科举入仕一样。”苏展轻声细细道。
“不过我倒要看看,朱刺史的书著,到底是怎样的!”说着,就拿起了第一本书。
“《户民土地论》”苏展摸着封面,喃喃着。
朱应辰抬头看了苏展一眼,微微轻笑,又似半分嗤笑。
“怎么?觉得我看不懂您的大作?”说罢,就翻开了书册。
而苏展这一翻开,一看就看了一个时辰。
朱应辰在外面巡视了一圈,又跟萧安商量了一些事情,回来的时候,苏展还是在看着这本书,不过书也都快揉皱了。
中午时候,郑家婆婆端来了许多糕点,又准备了一壶热茶。
苏展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感觉有些饿了,才稍稍放下了书。
抬头一看,朱应辰正一脸坏笑地盯着自己。
“看懂了吗?”朱应辰道。
苏展盯着朱应辰,一言不发,皱了皱眉头,然后又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朱刺史,这本书,真是你写的?”
“说实话,你从哪里得来了?”
“苏小姑娘,你怎么这么不相信我!”朱应辰摇了摇头。
“你既然说你这个书香大家的千金都没见过,那我又怎能从何处得到?”
“这……”
“好,那我考考你!”苏展挑着眉毛道。
朱应辰不置可否地看了苏展一眼。
“食物生产的增长速度,为什么就赶不上百姓对食物需要的增长?”说罢,苏展紧盯着朱应辰。
“怎么,回答不出来了吧!”见朱应辰迟迟不回应,苏展撇嘴笑道。
“不是读书人,偏还要说这书是自己写的!”
“打肿脸充胖子嘞!”
见苏展使用激将之法,朱应辰也忍不住了。
你可以说我不能抗不能打,但是可不能说我没文化!
“苏小娘子,你过来!”
说着,朱应辰走到旁边的泥土地上,苏展见状,立即小步跟了上去。
“这是书中描述食物增长与百姓对食物需要的两条线。”朱应辰捡了一根树枝,在泥土地上画了一条斜线,又画了一条陡峭的曲线。
“斜线是食物生产量,曲线是百姓的需要量!”
“同时……”朱应辰又画了两根一样的线,“其实斜线也是土地的数量变化,曲线也是百姓的数量变化。”
苏展看着朱应辰,点了点头,想听他继续讲。
“假设一县之地,在大宋开国的时候,有良田十万亩,待开垦土地二十万亩;五千对夫妻,共一万人口。”
朱应辰在地上写下了二十万和一万。
“二十五年之后,良田可以开垦到二十万亩;五千对夫妻都生养了二儿二女,那就有了三万人。”
“五十年后,三代人那就有了七万人!此时土地开垦到了三十万亩。”
“不过这条斜线在后面就无法增长了!”朱应辰又在两条斜线后面补充了一条平缓的横线。
“因为土地是有上限的!”苏展点了点头,她明白这个。
朱应辰继续往下讲。
“七十五年后,假设第一代人已经去世,那第二、三、四代人,加一起总人口是十四万人!”
“而土地还是三十万亩。”
“百年之后,土地还是只能是三十万亩,而人口早就不是三倍之数。”
“越往后,情况越是严重!”
……
“听懂否?”最后,朱应辰丢下了手中的树枝,凝视着苏展。
“我……”
“我再想想!”苏展盯着地上的数字,挠了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