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大学之道(2 / 2)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首页

李弘知道杨算也是闲得发慌,起了教书的兴致。

想到自己也确实需要学习一下大明官方的意识形态,于是李弘搜刮了一下本时空的记忆,如实答道:“《大学》已经熟读,会背,另三部只是囫囵读过,背得些许名篇。”

杨算点了点头,道:“此刻无书本,你将《大学》背来听听。”

李弘立即背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一直背到修齐治平,杨算突然叫停,问道:“你可知何意?”

李弘知道对方这是在摸自己的底,于是他结合本时空的记忆理解,思考了片刻,答道:“新民而至善即是用高尚的德行去教化人民,新民乃是至善的内容,可小子认为,仅靠德行是不能让人民达到至善境界的。”

“哦?那你认为该当如何?”

他指着周围的流民,接着道:“这些民众难道一个有德行的都没有吗?我看未必如此,那他们为何还是沦落至此呢?这和道德无关,和操行也无关,他们沦落至此是因为吃不饱饭,即便他们人人坐地成圣,也解决不了此时此刻没饭吃的问题。”

杨算探问道:“那你觉得只要吃饱饭他们就达到至善的境界了吗?”

“当然不是,不仅要让天下人人都吃饱饭,还要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房住,人人得教化。”

杨算对李弘的理解似乎非常满意,说道:“《大学》即太学,乃是做大人的学问。此大人非彼之庙堂大人,而是一种境界。将明德,这是做大人的根本,新民乃是手段,你的理解没错。另外,你的那番让百姓吃穿不愁,住行教化皆有保障的理解也正是新民的内容,你能想到这处着实有见地。”

“另外,你背的乃是朱夫子的新民说,阳明公对新民二字另有解释,此刻你不必知晓,应将四书学问基础打牢,日后才好精进”

李弘接着问道:“那先生以为,至善境界又当如何呢?”

杨算答道:“你说的那些并非终点,而是起点。但即便是起点,也都要去真真切切地做,而不是空谈心性,不然只做得一个道德先生而已,并非真正的大人。只有懂得这些,脚踏实地干实事,才能做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杨算此刻看李弘的眼神就像一名玉匠捡到了一块极品璞玉。

杨算已经四十岁了,给恩主做了半辈子幕僚,眼看就要熬到头,却在辽东被鞑子抓了去,几个儿子都死了,等逃出来时不仅自己一无所有,恩主也下了野。

杨戌这个义子书读得实在不行,而且一心想着怎么回辽东报仇。

日后考个武举或许还行,根本不能指望他在经济仕途上有什么发展。

眼看着自己下半生可能就要在老家教书过活,却不曾想捡到这么一个宝贝疙瘩。

李弘才十五岁,但是对大学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很多清谈一生的道学先生,要是这块璞玉雕琢得好,日后高中了,自己也算是了却一番心愿。

而李弘心里也是欢喜得很,这落难先生肚子里是真有点东西。

虽然今后在大明手底下考学是不可能的,大明都快完蛋了还考个屁。

而且就算大明不完蛋,李弘也不能接受在务虚的官场上摸爬滚打。

他深刻地知道,此时的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开始迎头赶上。

既然来了,就要做点什么。

既然要做事,那就需要帮手。

杨算父子就是很不错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