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为何说吴起杀妻求将是假的#历史#小知识#战国时代】
吴起被后世尊为“兵家亚圣”,位列“武庙十哲”,为何会有如此之高的成就?然而,他却一直被忽视,甚至被后世唾骂。
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吴起品行不端的记载,尤其是“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最为人熟知。虽然这一说法并不可信,但却导致吴起留下了“品德败坏”的恶名。
再加上儒家大师曾子对吴起的批评,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环境中,吴起被后世儒家当成了道德的反面典型,一直受到批判。
而吴起的旷世奇才却常常被忽略,以至于在宋朝时期,吴起以“道德败坏”为由被移出武庙。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关于“杀妻求将”的真相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娶齐国女子为妻,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命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担心吴起不忠。
于是吴起为了贪图功名,杀掉妻子以证明忠诚,鲁国便任命他为将,迎战齐国并最终取得胜利。然而,这一说法存在诸多疑点。
公元前419年,吴起22岁。至公元前408年,吴起33岁期间,齐国分别于公元前412年和公元前408年两次进攻鲁国,但这两次战争都是齐国获胜。
也就是说,在吴起“杀妻求将”后,鲁国并未取得对齐国的胜利,这与《史记》中的记载相矛盾。既然战争没有发生,或者战争的结果与记载不符,那么吴起“杀妻求将”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
比《史记》更早的《韩非子》中,对吴起的记载则是“休妻而非杀妻”。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吴起的妻子为吴起织布,尺寸不合要求,吴起让她重新织,但妻子态度不敬,吴起大怒,便将妻子休回了娘家。
韩非生活的年代比司马迁更早,离吴起去世的时间只有100多年,从时间上看,《韩非子》的记载似乎更符合事实。既然吴起只是“休妻”,那么“杀妻求将”的说法就更不可信了。
吴起的品德是否真的不堪?
首先来看卫国同僚对吴起的评价。《史记》记载,魏国相国李悝向魏文侯推荐吴起。魏文侯问吴起这人怎么样,李悝回答:“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李悝说吴起贪财好色,但军事才能一流,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了吴起。这里只说吴起贪财好色,并没有说吴起道德败坏。
在魏国,吴起的表现更是令人称道。他多次打败秦国,作为统帅,关心士兵,与士兵同吃同住,走路不乘车,与最下层士兵穿一样的衣服。
甚至有位士兵腿上长了脓疮,吴起亲自为其吸脓。吴起在魏国守河西期间,廉洁奉公,深受士兵拥戴。
再来看吴起同事因道德败坏的下场。魏文侯曾经派大将乐羊攻打中山国,当时乐羊的一个儿子正在中山做官。
中山国就用乐羊的儿子作为要挟,但乐羊不为所动,中山国王就把乐羊的儿子杀掉,烧成一锅肉汤,还盛了一碗,让使者送给乐羊。
乐羊当着使者的面把肉汤吃掉,神色自若。魏文侯知道了此事后,认为乐羊没有人性,从而嫌弃不用。历史上也曾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吴起“杀妻求将”不仁,乐羊“吃子肉汤”太无情。
但乐羊是在那种特殊情况下吃了儿子的肉汤,他并没有杀儿子,他的儿子是被别人杀的。而乐羊已经被定性为“没人性”,从而被弃用。
如果吴起真的是为了求官杀了妻子,岂不是更没有人性?然而,吴起在魏国却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杀妻求将”之事并不可信。
司马迁对吴起的评价是否客观?
《史记》是伟大的作品,但其中也有很多不实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
太史公司马迁对吴起的评价颇为复杂。在前文,司马迁提到吴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意思是吴起严格法令,精简机构,裁减冗余,打击了贵族的利益。
而“刻薄”是因为严格法令,“寡恩”是因为废掉了疏远公族的特殊待遇。然而,司马迁对另一位变法者商鞅的评价则是“少恩而好利,刻薄寡恩,反噬自身”。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太史公作为儒家的推崇者,明显对法家没有好感。
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环境中,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不可能不受影响。因此,他在看待吴起的问题时,也难免带有这种“儒学偏见”。
【一口气看完农家大师——许行#历史#小知识#农家】
他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斗士,为平民发声,却被孟子贴上“地域歧视”的标签。他就是农家大师许行,其思想和主张影响深远。
本期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许行的世界。许行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辛勤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那个风云变幻、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许行堪称当时最会种地的农业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