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衙是衙中各级官吏和衙役的办公地点,后衙则是县令、县丞等高级官员的宅院。
目前,后衙的宅院是空的。原县令、县丞被抓捕之后,里面居住的家眷已被士兵们全数赶了出去。
前衙大致分为了二堂三房。
大堂是县令老爷审理案件、举办重大典礼仪式的地方。
二堂是县令、县丞、主簿等老爷办公的地方。
三房则是县衙掾史、吏员、班头、衙役办事的地点。
秣陵县衙的规模这么庞大,这和秣陵城的地理位置和众多的人口有关。
秣陵城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它位于长江下游的中部。秣陵码头和丹徒码头是长江下游的主要港口,北方逃难之人渡江南下,大都需要通过这两个港口。
而秣陵码头比丹徒码头更为优异,毕竟秣陵所在之处的长江江面相对来说,更为狭窄易渡一些。这就造就了秣陵城畸形繁华的景象。
秣陵城的人口众多,它的城市规模比曲阿还要大上不少。在江东,除了吴郡的治所吴县(今苏州市)的人口、规模比秣陵城更多更大之外,秣陵城能称得上江东第二大城市了。
...
沿着宽广、整洁的通道,太史慈和众亲卫轻车熟路地走到了前衙的二堂。
众亲卫按例在二堂门外驻守,太史慈则单独进入到二堂堂内。
二堂内的牍案之上,堆积着大量陈旧的竹简木简公文,这些都是县衙牍啬夫(管理公文仓库的小吏)高博从县衙牍库中找出,供太史慈查阅之用。太史慈看完之后,高博会将这些公文再归还原位。
太史慈原本不想麻烦高博,直接在牍库里翻阅公文。可牍库内的光线太过昏暗,再加上他得时时关注、处理全城、全军禀报来的公事。于是,太史慈接受了高博的劝告,改在二堂堂内查阅公文。
听到太史慈卫进堂时,甲叶“叮当”作响的声音,正在整理竹简的高博停了下来。他朝着太史慈拱手道,“在下见过太史将军。”
太史慈古井无波的脸露出了一丝笑意,“慈见过高先生,劳烦先生了。”
徐盛如果在此,一定会惊掉下巴,他几时见过太史慈与人说话时,这种和善的表情。
“不敢,不敢,这是在下的份内之事。”
高博,三十多岁,穿着常服,脸颊消瘦,眼睛炯炯有神,颌下有一篷浓密的胡须。
高博是秣陵县衙牍库管理公文的一名小吏,和县衙内的县令、县丞、主簿等官员均没有牵连,所以被留用了下来。
近日,太史慈需要查阅公文,许多公文晦涩难懂,又夹杂着大量的生僻字词。在牍库翻阅之时,他就请教了一下高博。现在改在二堂阅览,他仍然请了高博前来帮忙。
在请教之时,太史慈发现高博的见识不凡,对县衙之事非常精通,遂尊称为“先生”。高博对自己的学识较为自信,对此称谓泰然受之。
高博指着牍案上的公文说道:“太史将军,这些都是库内存放的,去年上半年的陈积公文。”太史慈这几日已将牍库里下半年的旧公文,全部查阅完结了,今日便应该开始阅览上半年的公文。
太史慈摇了摇头。
他在路上已想好了,仅靠自己一个人慢慢翻阅公文,那得查找到什么时候,既然高先生见识广博、精晓政事,正好可以将秣陵之事提出,加以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