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将小商贩们送走,转身回果园。
打包工人早早就来到了,由于白桃和山豆角已经在音符小店下架,可库存的单量还有不少。
每天依旧是五百单山豆角。
回到屋里,就打开电脑刷论文。
【任务四:身为农场主岂能没有真材实料,请阅读一百本相关书籍(28/100)】
这些日子以来,已经刷了二十八本。
大多数虽然是论文,字数少,系统也将论文计算在内的,这无异于大大地减少了完成任务的时间。
按照他每天两篇论文的速度,还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当然有时候空闲的时候还能多看几篇。
他这次在电脑上找了一篇关于玉米菌菇的论文,是一座顶尖农业大学教授发布的。
里面讲授了玉米菌菇的如何变异,又如何种植、施肥,甚至对于病虫害都讲得很清楚。
看得李昊大开眼界,对于接下来种植玉米菌菇有很大的帮助。
按照他的打算,会在三座荒山下面的土地上种植玉米菌菇,在填写承包合同的时候,就已经罗列下来了。
三座山山下的田地一共是二十三亩地,虽然不如菜地土壤好,可谁让他有生态一体化系统啊。
模拟最佳生长环境,这无疑解决了不少的麻烦。
当然这后期工作也需要做到位,比如四周铁丝网建设,摄像头等等,都需要跟上。
毕竟玉米菌菇可不便宜,保不准那个红眼怪给自己偷了或破坏了。
收起思绪,李昊就聚精凝神地看论文。
不知过了多久,一道电话铃声响起。
一看是宋建国打过来的。
“喂,宋爷,什么?钩机来了。”
“什么不让上山?”
“行,我这就过去。”
李昊挂断电话,脸色有些不好看。
宋建国说钩机到了,却有村民拦着不让上山,还说他们山是村集体的。
村没询问他们的意见就签了合同,他们不认。
这不明显地找事吗?
李昊跟父母打了一声招呼,就骑着电驴而去。
果园后面那座山是属于东山村的,再靠北一点是北桥村的,最后一座山是张辛庄的。
这处位置算是一个三村交界处,往年为了争夺山上的酸枣、松子,还打了好几场架。
“你们凭什么进去,这是我们村集体的山,我们都还没同意呢。”
“你们动钩机,还让我们怎么上山。”
“不行,我们不同意。”
五六名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各自骑着脚蹬三轮车横在了上山的泥路上。
挡着三辆钩机停在路口,进进不去,出出不来。
宋建国正跟几位年轻人的解释。
都是一个村的,谁不认识谁。
一名大妈指着宋建国鼻子就骂了起来:“你倒是有钱赚了,可我们这些人呢,就指望着过些日子上山摘酸枣赚点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