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 活字印刷(2 / 2)李娃首页

“老丈人何苦寻人做那玩意儿?”见他辛苦奔忙而不得,有印坊人好心,私下里劝道:“活字需用的字量太大,捡取起来又颇繁琐,费时费力的,若印得少了,便是大大的不划算。”

“莫如还是用雕版的好。”

李大只知李娃说了要,要来做甚却并不清楚,当下便不解释,好生谢过不提。

相比起会做活字的人,处理好了的上好的棠梨木,就好找得多了。

待到李娃回来,又发现折枝儿带着小奴早两日也先进了城。

她俩原在临安,很有几家熟识的花娘姊妹,纵使遭了兵祸,留下来的也还有许多,得知她跑出去一趟,得了机遇从了良,羡慕的祝贺的且不必说,单就热心替她寻摸宅子、介绍人手的,都不老少,三教九流,一应效率,真真直叫李娃望尘莫及。

李娃一拍大腿,忙又去托折枝儿寻摸会做活字的人。果然找来一位常姓刻书匠。

此人祖上亦为称奇,正是《邵氏闻见录》里所记载的那位“长安百姓常安民”。石碑事后,常安民虽没被治罪牵连,但也后怕不已,遂更为重视“教其子以儒学”,因此后面三代皆以读书为要,倒将自家祖传手艺抛了下来。

可惜常家个个都不是读书的料,整三代人童生,即便搬到汴京,依然一个生员(秀才)都没有能考中的。

折枝儿找来的这个常升,自小同样读书不成,而且因为上几辈读书多、生产少,坐吃山空,家境日益贫困,不得已,这才又捡起来家传技艺,结果天赋异禀,一学就会,没两年就出得头来,开始接活赚钱了。因为汴京有些活字印刷的需求,故又自学了活字造法。

眼看着生意日渐兴隆,常家上下都极高兴,孰料就乐极生悲,生病的生病,遇匪的遇匪,好不容易度过两年难关,鞑子又打了来。

跟着那些官人、富商的,拖家带口逃到杭州,改名临安、刘苗兵变和鞑子南下一一经历,到得如今,好大的一大家子人,除了他一个,竟仅仅只剩下了上一老、下两小。

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