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章 周正(2 / 2)量子大汉首页

“小呀小儿郎呀.....”

“浪个浪个浪个....”

四少继续排练他们的神曲,一路回家去。

次日,一样的学堂日常,不同的是换了两个先生,同样的老者,只是胡须没那么白。上课内容也变了,一堂课讲《吕氏春秋》,一堂课讲《论语》。

今天的课堂,萧张倒是没有昏昏欲睡,他喜欢那本《吕氏春秋》,因为这本书是个大杂烩,虽也有教唆之嫌,但看起来至少不那么乏味,比《左氏春秋》讲的鲁国那些叽叽歪歪要好上数倍。。

蛰伏的三年里,萧张可不是光顾着吃奶睡觉,而是把最多的时间放到读书上。无疑,史书是他的最爱。

大汉以前的古代史,他读的不多,一则是相关书籍太少,还尽是些古文,他看不太懂;二则是他对历史本不感兴趣,什么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都无助他探寻真相,研究这些只留下姓名的炮灰,无疑是浪费时间。

萧张翻阅最多的是大汉200年的现代史,每一本、每一页、每一行、每一字,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极为认真,而且看了不下十遍。

他看得这些历史基本都是官著,就是由朝廷组织编撰的,野史杂谈他是一本都没看到,就连一本小册子都没有。

提亦冰疼儿子,更何况儿子还如此好学,所以便四处搜寻,希望能找到些不一样的史书,却是无功而返。不过,她也并非毫无所获,有个朝廷编撰偷偷告诉她,想看更详尽的史料,需得到皇宫去。

皇宫什么地方?公共图书馆吗?哪能是说进就进的?

这屁话,等于特么的没说。

所以,萧张只能一遍又一遍啃官本,却还真发现了不少异象。

这些官本史书无一例外,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编纂的,是编年体,从皇帝生下来那一年开始,直至龙驭宾天,基本是事无巨细的流水账。最后那几笔,就像大钉子一样,敲到皇帝的梓宫上,算是给了定论。

同样都是皇帝,史官的用墨态度却截然不同。

开国的太祖皇帝王始,在位八十年,此前还打了数年仗,灭了十六路诸侯,既有英雄气魄,也有丰功伟绩,足够史官在那儿逼逼,只是正常发挥,也能写上几千万字。

只是,那五十多本史书,竟没有一本是写王始的。

二代列祖王遂是个福大命大之人,活到百岁,在位四十五年,五十多本史书中,有一半是写他的。

王遂够能活,在位时间也够长,却难言什么丰功伟绩,有的却是丢失山河,匈奴所以推进到黄河沿线,就是他在位时期实现的。

就是这样一个君主,史书上尽是歌功颂德,就连如厕顺畅,那也是皇帝的大德所致。二十几本书,近千万字,都是些鸡毛蒜皮、宫闱琐事,就如后世的网络小说一样,水的比比比。

萧张倒是有求索精神,呕过无数次之后,他仍坚持带着满眼金星看下去,终有所获—对王遂的记载,只始于他继皇帝位,即从55岁开始。

这是萧张的一个重大发现,也就是说王遂的前半生与太祖皇帝一并被史书隐去了。

怪异,很是怪异!

萧张的收获也仅此而已,他想要的真相,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有关自己的真相,仍是寻不到一点眉目。

如今入了学堂,萧张并不希望在探寻真相上有所收获,学学古文倒也不错,算是给自己补补课。即便如此,他也有自己的喜好,这本《吕氏春秋》就很合胃口。

吃得饱饱的,自然神清气爽、体力充沛,周正人正当时。

于是,在杨友道梗着脖颈,各种不服、不忿的诚邀下,萧张用那只铁戒尺,“啪啪啪”,好生给他周正一番。

连续周正了五日后,杨友道似乎已脱胎换骨,并决定在家闭门思过、反省自身。

没有杨友道,学堂有道不少,课堂内秩序井然,草丛中自然和谐。

可是,有道瞬息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