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处置乱臣贼子(2 / 2)重生之吾乃崇祯首页

随堂太监继续念道:“顾锡畴、文震孟、姚希孟,妖言惑众,其本人处斩,如同内阁处置。”

宣完圣旨,随堂太监收起中旨,高声道“众九卿天官,领旨吧!”

崇祯道:“即刻盖印!昭告天下!”

一众大九卿,躬身齐声道:“臣等,领旨!”

崇祯道:“朋党案由大理寺主审、吏部、都查院陪审,报社司司司正为审案记录官。其他部、司协助助。”

勋贵为首之人,张唯贤出班道:“臣,有本启奏”

崇祯为了拉拢勋贵,道:“老国公,有何启奏?”

“老国公年事已高,免去朝会站立参奏,赐座”

张唯贤就座后,施礼道:“臣,领旨整顿京营,发现京营勋贵贪污、克扣粮饷,定国公府与满清私通,罪证请陛下过目。”

崇祯虽然知道定国公府勾结蛮清,看到内容也难免怒火中烧,怒道道:“好一个定国公府,这就是大明的国公?简直目无法纪。”

“给众卿看着,定国公所犯何事。”

昨晚锦衣卫包围定国公府,瞒不住有心人的打探,看见密信内容,朝堂上议论纷纷。

鸿胪寺当值官员挥鞭肃静后,崇祯问道:“老国公,乃勋贵之首,定国公府如何处置?”

张唯贤道:“定国公府所犯之罪,请陛下三思。”

崇祯把目光看向成国公朱纯臣,道:“此事,成国公如何看待?”

朱纯臣昨晚经过敲打,心虚道:“通敌叛国,勾结蛮清,依罪论处。”

“还请陛下看在,仁孝文皇后血脉,切勿迁怒魏国公一脉。”

其余勋贵纷纷上奏,齐奏道:“定国公府,勾结蛮清,请陛下慎重!”

崇祯道:“定国公府身为大明国公,与国同休,一门两国公,自古罕见,大明也未亏待。”

“若朕不从从重处置,保不准日后有人效仿,国不将国。”

“故,朕决定除去定国公爵位,定国公府上下,一律赐死。定国公父子与同所贪污者,一并押往京营处斩,其首级传遍各省卫所,并昭告天下。”

崇祯道:“众勋戚,可有异议?”

“臣,无异议”

“勋贵由成国公监斩。”崇祯把烫手山芋丢给朱纯臣。

崇祯道:“文臣案由大理寺主审、吏部、都查院陪审,报社司司司正为审案记录官。其他部、司协助助。”

崇祯咳嗽了一下,随堂太监会意高唱道:“退朝”

崇祯为何要把内阁一网打尽?只怪内阁权势盖过皇权!这是打响皇权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崇祯改革的第一步,更何况内阁成了阉党一言堂。

自明朝建立以来,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进士出身更是被视为仕途的敲门砖。进士中佼佼者被选入翰林院,接受更为深入的文化与政治训练,这为日后他们步入内阁、参与国家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制度设计,本意在于确保国家高层决策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治国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逐渐形成了官僚体系内部的封闭性和排他性,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与思想的活跃。

科举制自创建之后,便成为了我国近一千多年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经过之后历朝历代的完善发展,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已经较为完善了。

明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却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在官员任职方面形成了一个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翰林院和内阁是明朝政治体制中的两个重要机构,它们在各自的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翰林院作为文化和学问的中心,为内阁提供了才和智慧的支持,内阁则将这种支持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内阁还负责选拔和任命翰林院的官员,从而确保官僚体制的正常运作。是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得翰林院和内阁成为明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如此便衍生了一个问题,考试只能检测一个人是否具有学习的能力和才智,却不能断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处理实际政务的才能力,能成为进士的学子自然是不缺乏智慧,但多多少少缺乏了些实践能力。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科举被人诟病至今的八股文制度。

科举制度是经过漫长岁月形成,说好,也不是说不好。

明朝自建立以来,内阁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甚至在某些时期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到了崇祯帝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力更是达到了顶峰,他们不仅掌握着朝廷的实权,还常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局面让崇祯深感不安,他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削弱内阁的权力,皇权将受到严重威胁,大明王朝的统治也将岌岌可危。

这也是崇祯任命,能重用的官员去担任六部九卿,取得他们支持,在潜意识里去改变大明弊端,也是改变自挂东南枝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