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庚见皇帝已经做了决断,内心轻叹了一声后,便只好应答:“是,陛下,臣遵旨!”
好在不是周永春这个山东人直接从左侍郎升到兵部尚书,否则他李长庚肯定要将此事搅黄。
而袁可立的话,这几年书信来往频繁,也算是知根知底,而且他还是个中立的务实派,这也是李长庚不再坚持熊廷弼留任的重要原因。
见事不可为,其他人也只好跟在李长庚后面附和同意。
朱由校暂时不设辽东总督,一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二是将孙传庭独立于阎鸣泰之外,能快速地锻炼孙传庭主政一方的能力,还能避免辽东再次出现一人独大的局面。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大明时报》这边在按照朱由校的旨意刊载沙柳河大捷,引起天下军民热议的时候,一封从兰州发往江东宁国府的书信被悄然地送到了黄尊素的手上。
拿到书信的黄尊素并没有四处声张,而是在看到《大明时报》宣扬沙柳河大捷后,悄然离开宁国府,分别前往常州、苏州、松江、杭州与绍兴等府,商议该如何应对科举名额减少、土地变革、税收改革与皇权抬头之事。
在秋闱考试结束之后,福建、浙江与江西生员便已经出现了对名额减少的不满,而且还出现了应试生员围攻贡院之事。
在闹事的布政司之中,除了福建生员最为凶猛之外,江东的生员也丝毫不落下风,在他们眼中,江东九十三个名额不仅是太少,而是十分的苛刻,作为旧都之地的他们,不仅没有保住原先的名额,甚至还不如文风不兴的河南。
虽然之前南直隶时期总名额只有一百六十三人,但他们江东布政司每次秋试的录取名额,皆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每科实际录取人数往往超过了一百二十人。
从一百二十人,一下子降到了九十三人,减少的人数高达三十人,这怎能不让江东布政司的生员愤怒与深感不公。
在中试名单公布后不久,那些未中试的生员在有心之人的引导下,迅速地攻占了南京贡院与国子监,以及提学官与督抚衙门,要求这些官员给他们一个说法。
科举乃是国家选才用才的根本,驻守南京的官员们自然没有任何权利改变朝廷定下的录取名额,在面对汹涌而来的应试生员时,魏广微他们在劝说无果后,只能选择闭门不见,任由这些学子聚在衙门外吵闹。
与此同时,魏广微及时将江东落榜生员闹事的消息及时传给京城,并且让驻守在南京的戚元功随时应对可能引发的暴乱。
而福建、浙江那边,新赴任的闽浙总督官应震先是采取了同魏广微相似的办法,浙江生员在闹了一阵后就散了,但聚集在福州贡院与巡抚衙门前的生员,却发生了暴力冲突,福建巡抚温体仁可就不客气了,当下就将带头闹事的士子给抓了起来,这下就更加激发了士子与巡抚衙门的矛盾,哭庙、大字报等常规声讨现象轮番上阵。
很快,福州闹事的士子们在有心人的引导下,不再满足于哭闹,而是利用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力发动百姓攻打各级衙门。
面对士子发动百姓对抗朝廷衙门,朝中有人的官应震可就不惯着他们了,直接派出督抚标兵交叉镇压叛乱的士民。
作为楚党的坚定分子,严惩这些闹事的福建士民,官应震自然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