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万岁。”
“众卿平身。”
“文鹤,你说说吧。”
姬霸先清冷的话音响起,众臣的目光不由得落在了兵部尚书关文鹤的身上。看起来,边关一定发生了什么变故。
“是。”
关文鹤出班奏道:“今晨接到西疆秦王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军报,晋国正欲出兵攻打我大周边境,晋军屯兵安庆,与我疆土相距已是咫尺之遥。”
“什么,晋国竟然如此大胆,胆敢侵犯我国,必须出兵还击!”
听此消息,麟德殿内安静的氛围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众臣群情激奋,都嚷嚷的要出兵抗敌。
等到殿内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姬霸先环顾众臣,开口道:“方才众位爱卿的意思朕也都听明白了,此番晋国进犯我大周,这已经是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了,朕当初封嬴镇威为秦王,命其永镇西疆,就是为了防止晋国的进犯,如今晋国果真来袭,秦王必会调动西疆兵马拒敌。”
“但朝廷不能不有所动作,朕之意,朝廷派遣十万大军前往应战,秦王为主,朝廷为辅,共同歼敌于边疆,保卫我大周江山。”
“陛下圣明。”
丞相荀昭舍出班奏道:“但不知陛下要动用哪支部队,以何人为将?”
姬霸先说道:“我大周除却三大藩王和都帅东户府外,共有九卫精兵,朕打算将驻扎在瀛画的瀛洲卫调往西疆配合秦王作战,至于派谁为将,丞相和众位爱卿有什么意见?”
丞相荀昭舍倒是未曾表态,他状若思考,看起来是正在考虑合适的人选。
此时,朝臣中一人出班说道:“臣保举一人定能胜任,赵国公张康大人,有勇有谋,多年领兵作战经验丰富,若陛下命其为将,必会杀敌建功,挫晋军锐气,扬我大周国威。”
荀昭舍眼神微微一眯,看了眼方才说话的大臣,顿时明白了什么。“真是迫不及待啊!”他心里想到。
赵国公张康确实是一位胜于军事的将才,但此人却一向与皇后走的颇为亲近,而方才说话的大臣也是北静王家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这次推荐张康,看样子是要争夺这个带兵之权嘛!
不光丞相荀昭舍看的出来,麟德殿内绝大多数的大臣都猜得出其中的缘由,毕竟能够站在殿内的人都是多少年宦海浮沉才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几乎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故而谁也没有开口说话,毕竟皇后可不是个善与之人,况且她背后还通着王家呢,谁也不会蠢到去主动得罪这股势力。
不过还是有人按奈不住,在上一个大臣推荐赵国公后,抢先开口:“臣推荐绥宁将军李多安,赵国公虽然善于带兵,但毕竟年事已高,战场条件困苦,恐于赵国公不利,请陛下谏纳。”
众臣一阵窃窃私语,绥宁将军,那不是二皇子的舅舅嘛!
二皇子姬元皙算起来只比姬元政小一岁,其生母为娴妃,娴妃的三个兄弟皆在朝中身处要职,绥宁将军李多安便是其中之一。
若说皇后和娴妃还能与德皇贵妃保持着明面上的和睦关系,但她们二人却早已是针锋相对,其背后都是为了大周皇朝的皇储之争。
李家在朝中的势力比起皇后来也是不逞多让,二皇子的才干虽不及姬元政,但比三皇子姬元琪却是强了不知多少倍,也是夺嫡的热门人选。
眼下双方都想得到这个带兵之权,可真是剑拔弩张,不少人都暗暗咋舌,静静地看着事态的发展。
话音未毕,先前推荐之人更是一脸不屑:“谏议大夫此言差矣,绥宁将军只不过打过几场小仗而已,此番晋国来犯,这是最近几年前所未有的大仗,赵国公沉稳干练,多年带兵,深谙兵道,这可不是绥宁将军可以比拟的。”
姬霸先眼睛看向了排在武将前列的赵国公张康,只见后者微闭双目,呈闭目养神之状,仿佛刚才的一切跟他没有关系似的。
“将军带兵只是个坐朵的主帅,要紧的是将士效命,绥宁将军虽只打过几场仗,但却无一败绩,凭此便可看出实力,有何不可带兵之处?”后者反驳道。
双方势力可谓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朝堂之上硝烟弥漫,一股无形的拼杀之气充斥着整个麟德殿。
“都住口,几位都是饱读诗书的士大夫,朝堂之上如同市井无赖一般你争我夺成何体统。”
此时,荀昭舍出言斥责几人,丞相开口,几个朝臣这才偃旗息鼓。
呵斥了几人之后,荀昭舍出班说道:“陛下英明神武,想来早已胸有成竹,究竟派谁为将,还望陛下圣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