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叫泠云鸿,泠姓相传与黄帝的乐官叫泠伦,是中国古代乐律的发明者。其后人以名为姓,称泠氏。
民国时期,泠家的祖上,算得上十里八乡有名的富户,最鼎盛的时期,在县里也开过三个茶馆,其间也出过一些当官的和经商的,不过大多跟“乐”字离不开。
可到了国共晚期,传到我祖父手上,正逢七七事变,刚结束的抗战,又战乱四起,而我老家又恰逢是前线,有命活就成,谁还顾得上家业,都收拾了些行囊,便匆匆逃难去了。
泠云鸿生在泠家,自幼起就开始学些吹拉弹唱,成年后,可说是无一不精通,但生不逢时,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戏子命如浮萍会这些个活计有啥用?
搞得实在没招,稀里糊涂的就去参了军,这一打,就直接打到了朝鲜,最后回来时,这家里的东西,除了老宅还在,其他物件,早就一干二净了。
也亏了是参过军,吃过苦,回了乡的泠云鸿,去了生产大队报到,因为打过仗,上面给了特别安排,就了份轻松的工作。
可这日子没好几天,一场相应全国的破四旧,再次席卷而来。
俗话说得好,饿死胆小的,撑饱胆大的,在那不让养母猪,不让种粮食,有工分也换不到粮食,谁敢整事就是“黑五类”的时段里,偏偏也那么些人,就是胆大,倒腾一些个老玩意,来卖钱。
而泠云鸿就是这么样个人,凭借着当兵时的几分胆识,加上当初逃难时,在自家牛棚里埋了几件值钱老玩意,迅速又成了乡里唯一吃得饱,睡得暖的富户。
在那年段里,吃得饱,睡得暖,那是只有当领导才有的待遇,更何况领导还得上班,泠云鸿却每天在家喝着小酒,就着小菜,哼哼小调,这别提有多羡慕人了,加上年轻,这乡里的姑娘,一个个全都抬着头看着,连走过时都是哥哥长,哥哥短的,让村里的那些个光棍,可都嫉妒坏了。
没过多久,泠云鸿就娶了媳妇,也就是我祖母,叫杨怡宁,结婚没多久,肚子就大了。
一看有了后,泠云鸿倒腾起东西,也有了劲,每天清早天还没有亮,就赶着驴车往县里去,就是为了赶每天清早的“晓市子”,啥叫“晓市子”?晓市子,其实就是鬼市,就是大清早的,天还没亮,一帮人找个深点的老胡同里交易些物件,反正多半都是些市场不能买卖玩意。
这么一整,就是大半年,杨怡宁也没发现,只当泠云鸿是去生意,具体干啥也不清楚。
可一天半夜里,本有些失眠的杨怡宁,突然听到屋子有动静,睁开眼一看,发现床上的泠云鸿,不知去了哪,便点了油灯,挺着个大肚子,下床去看。却不想,一出屋,就正好撞到了泠云鸿,拿着一把铲子往外走。
张怡宁好奇啊,便问泠云鸿,这是要干嘛去?
泠云鸿皱眉,支支吾吾想了半天,最后想着反正是自家老婆,就把事情给说出来。
原来这泠云鸿埋在自家牛棚的东西,全部都给卖完了,于是,就打起了“肉红薯”的主意,想着这半夜去山上挖点。
杨怡宁是妇道人家,但也是乡里长大的,自然听得泠云鸿说什么,也明白过来,他平日里的钱到底是怎么来的了。
老话说的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杨怡宁心中害怕,可一听到泠云鸿是为了自己和孩子,心里感动,稍微劝说了几句,也就没拦着。
说来也巧,泠云鸿也是走运,这第一次上山,就挖了好些物件,回到家天没亮,跟杨怡宁吱了声,便往县城去了
可谁曾想到,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泠云鸿都没回来,这给杨怡宁急的,挺着大肚子回到娘家,就让娘家人赶着驴车带她去县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