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之听到这四个字,顿时反应了过来。
他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忙着练武了,差点忘了科考之事。
科考,并非科举考试,而是科举考试前的筛选。
这种筛选一般是针对秀才而言。
唯有通过科考,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毕竟大明朝的秀才,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一个县城怎么都有几十个,大明十三省,每个省又有几十上百的县城,每个省能有大几千人。
真要让所有秀才参加会试,肯定是安排不过来。
所以就有了岁考和科考这两项。
首先是岁考,一年一考,旨在考核秀才的学识有没有退步,倘若岁考不能通过,轻则降级,重则直接革除功名。
因此,在古代,不是你考上了秀才就能高枕无忧,还需要保持学习,并且要一年一考核,考核过了才能保住自己的秀才身份。
然后就是科考。
科考是乡试前的考试,分为六等,唯有获得一、二等者,方可参加乡试。
一般来说,一个县城几十上百个秀才,能去参加乡试的仅有不过十人左右。
关键这还只是参加乡试资格的筛选考试,不是真正的乡试。
真要是乡试的话,难度更大。
如明朝时期的FJ省,乡试三年一考,每次的录取名额只有四十个,一百个秀才里,都不一定出一个举人。
最后整个大明的举人一起参加会试,录取人数为三四百左右,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十。
由此就能知晓古代科举有多难了。
林平之听到福州府衙的差役前来送科考文书,自然不敢怠慢,直接就随管家诚伯一同前往了福威镖局的前堂。
“林公子,这是今年的科考文书,还请您仔细检查一番。”
“若是没有问题,麻烦您签字画押。”
福州府衙差役看到林平之后,急忙将一封盖着印章的文书双手奉上。
“麻烦小哥了。”
林平之接过文书,仔细看了一眼,待确定无误后,痛快的在差役手中的公文上签字画押。
一旁的管家诚伯见此,当即上前一步,送上了二两银子的茶水钱。
“多谢林公子赏!”差役看着手中的茶水钱,顿时喜笑颜开道:“小人在这里预祝林公子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二两银子,对府衙底层的差役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都能抵得上他俩月俸禄了。
不枉他费尽心思的抢来这送文书的活计。
只能说这位福威镖局的林少爷,是真的出手大方。
“皇恩浩荡,旨在科举......本官谨遵圣谕,于六月二十七日至福州府科考诸生。学问长益者,留俟科举;学问荒疏者,黜为吏民;无故而不至者,严惩不怠。”
“福州督学李文华!”
督学是提学官的别称,又名为学政。
明朝提学官,南北两直隶以监察御史充任,又称提学御史。
其余省份标配按察司副使衔(正四品)或佥事衔(正五品),又称提学道。
府一级并无专门的督学,一般由知府(正四品)兼责。
因为福州是大明福建布政司的省会。
所以福州府的督学,由福建按察司副使李文华兼任,而不是由福州知府担任。
林平之看完公文内容,并没有太在意。
算算时间距离科考的时间还有近二十多天呢。
根本就不用着急。
唯一有些麻烦的是,这位李督学的名声不是太好,其贪婪之名和风流之名,更甚于督学之名。
所以林平之考虑着要不要去送点土特产。
不是他对自己的学问没信心。
而是对大明朝的官员们没有信心。
毕竟科考不是科举,试卷并不糊名。
选拔生员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完全是在提学官个人手上的,若是恶了提学官,你估计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
就像他老子林震南说的一样。
江湖不止打打杀杀,还有人情世故。
大明官场更样如此。
金搭桥,银铺路,慷慨送礼后门开。
茶作乐,酒挡灾,花花轿子人人抬。
为了进步嘛。
不寒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