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然后又是凌晨排队迎来了第三场考试,
这一场考试就有难度多了。
试经史策五道。
第一道策论题还没什么,看到第二道题,百分之八十的考生都快要崩溃了。
“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能?”
很多考生看到这一题目后直接就崩溃了。
他么的,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都有谁,我都说不全,还让我说他们有什么本事。
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不过这题目却难不住林平之。
对于有着超强记忆的林平之来说,这题目可比写八股文容易得多,没有任何难度。
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颜回好学,闵损有德,冉求通政事,宰予擅言辞,端木赐擅理财……
可以说能成为孔子七十二弟子的人,都是有着真本事之人,各有所学,各有所长,且多才多艺。
除了这一道策论题,还有一道策论有意思的。
问的是治倭策。
正德年间,倭患已经初显,有祸乱大明沿海。
只不过因为犯境的倭寇都是小规模的倭国浪人。
再加上大明海商士族的有意遮掩。
所以这个时候的倭患虽然显现,却一直被朝廷视为皮癣小疾,并没有被正德皇帝和朝堂上的大人们在意。
如今在乡试中,冷不丁的看到一道治倭题。
林平之还真的惊讶不已。
不过想到古代乡试的题目都是各地自主出题。
而福建又是倭寇肆虐严重的区域。
在福建乡试中,出现这么一道题目,似乎也并不值得奇怪。
林平之看到这一题目,稍作沉思,便挥笔写道:“倭国礼崩乐坏,贼酋争战,贼民不得开化,亦贪我泱泱中华繁盛,亦为生计所趋。”
“夫夷寇之为滨海患者,非倭夷敢自犯天朝,乃天朝自为寇也……”
“…………”
写着写着,林平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将好不容易写了大半的平倭策揉成一团丢进了垃圾桶里。
他做完这些仿佛依旧觉得有些不保险。
想了想,又将这半篇平倭策捡起来,丢到了炭火中烧掉。
因为有些大实话真的不能说。
你一个小秀才,懂个锤子治倭。
难道福建的官老爷们不知道倭寇肆虐的真正原因?
不!
他们知道。
甚至他们就是倭寇肆虐的得益者之一。
在大明倭寇肆虐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官员上下其手,又有多少士族和海商在背后指挥操纵,大发其财。
官老爷们在乡试中出一道平倭的题目,真的是让你解决倭患吗?
林平之对此保持极大怀疑。
说不得这平倭策就是某些官员特意出题,旨在排除异己,将有心平倭的考生全都打压下去。
虽然这有可能是林平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为了进步。
还是稳妥一些比较好。
林平之想到这里,重新取出一张宣纸来,换了一种思路将平倭策又重新写了一篇。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走四方!
倭寇,肯定是要剿的,任何时候都要剿!
不剿不行!
毕竟没有倭寇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但要怎么剿?
这就必须要靠天子的天威浩荡,以及朝堂大人们的劳心劳力了。
天子垂拱,士大夫用心,将士们拼命。
此等皮癣小疾,相信等大明天兵一至,定然能让倭国上下俯首跪迎。
自此,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林平之相信。
这么一篇花团锦簇,政治正确的治倭策。
哪怕得不了第一。
想来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
旨在一个字。
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