獾子第四个亚种蜜獾,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分布范围很广,“平头哥”以敢打敢拼无所畏惧而闻名天下。
蜜獾雌雄间的体型差异甚大,雄性的体重有时是雌性的二倍。身体厚实,头部宽阔,眼睛小,外观看不出耳朵,有个外观平钝的鼻子。身体粗壮,爪子强壮,可以捣毁蜂巢,坚厚的皮肤和粗糙的毛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因喜食蜜蜂幼虫和蛹而得名。分布于非洲、西亚及南亚、阿拉伯、直到俄罗斯广大地域。
蜜獾体长60-77厘米,肩高一般25-30厘米。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不怕蜂蜇蛇咬。
蜜獾虽然与貂熊(俗称“狼獾”)不在同一个亚种,但可以被视为另一种类似的超大黄鼠狼或鸡貂的形式。
蜜獾浅居在各种类型地带——雨林、开阔的草原以至于水边,要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白天在地洞中休息。蜜獾可称为杂食性动物,各种食物都吃,包括小哺乳动物。
蜜獾作为号称“最大胆的动物”,表面看起来很可爱,实际上几乎会攻击所有东西,它很聪明能够知道敌人的弱点。
有记录显示,当蜜獾面对的是一个男人时,它会选择攻击他的睾丸。它也是为数不多的会使用工具搏斗的一种动物,例如用原木作为梯子。
蜜獾对生存范围内毒蛇的蛇毒有很强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对蛇毒有抵抗力的动物之一。
蜜獾对待异类性格凶猛、好斗。性格勇敢,坚毅,顽强。捕猎效率很高,与其它掠食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蜜獾总是不停的捕食以满足自己不断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其他的掠食动物往往在捕食一次之后进行休息。
一只雄性蜜獾每小时能轻轻松松地奔跑近十公里,它的活动范围超过200平方英里甚至更大。
蜜獾经常在夜间捕食,白天躲在洞里或者岩石缝里睡觉。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蜜獾,白天也觅食,善于挖洞,蜜獾有力的武器是它的爪子和牙齿,十分凶猛,几乎什么都不怕;非洲豹捉到它要用1小时才能将它制服,因为它的皮毛光滑韧性强,很难伤到体内。
蜜獾有同类自残现象,尤其对幼崽,只有一半幼崽能长到成年。
东北林海没有蜜獾,故在此不做赘述。
獾子第五个亚种鼬獾鼻吻部发达,具明显的猪样鼻垫,体表特征为额部有一白色斑,自顶部向后至脊背中央有一道连续的白色纵纹;其前额、眼后、耳前、颊和颈侧有不定型的白色斑;耳沿生有白色短毛;体背及四肢外侧多淡灰褐色;下颌、喉、腹部至尾基苍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灰白。
鼬獾的上颌裂齿(第四上前臼齿)近平行四边形。鼬獾具臭腺,受惊吓或遇到威胁时,会分泌恶臭气味,这是鼬獾的最大特点,生活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较多。在此仅仅简述几句!
在这松嫩平原周围莽莽林海里,三种獾类都有,狼獾体型最大,也最是凶猛,谁招惹到就敢怼谁的物种,通常被叫做貂熊或是土狗子。
狗獾和猪獾差不多大小,外形也很相似,只是一个的鼻子似狗,一个的鼻子似猪,头上的身上的毛色和条纹不同,通常就都被民间一起叫做獾子。
千万别看着獾子体重只有十多公斤大小,但都勇猛善斗,个个没好脾气,是让山民们又爱有恨的东西。
山区农村的农民每年到了春种秋收之际,森林边缘穴居的獾子肯定会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庄稼地里,刨食种子或是毁坏庄稼,这是让农民讨厌的原因。
但是,獾子这动物也身价高贵,皮毛珍贵能卖上价,虽然肉质粗糙,但炖煮好了,也还算不错。最贵重的是用它们的脂肪练出来的獾油。
我曾经跟着山里的农民在秋天的夜晚的月光下,巡护庄稼的时候,也曾在苞米地里打到过猪獾和狗獾。
年少上学的时候,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闰土》,我自己总把那个和闰土对敌的猹,看作就是狗獾子。
单是我脑海中记忆最深的一只獾子的油,卖给当时的供销社,就得了三十八块钱,够一家人几个月半年时间的油盐酱醋钱了。
这样的洋捞坚决不能错过。
虽然獾子以善于打洞著称,有的洞穴深度达到十米以上。
可是珍贵的毛皮、美味的獾肉和有着极强药效的獾油,这三种巨大的吸引力,会让每一个人绝对不放过这家獾子家族。
回家休息做好准备,明天,为了自己附近田地里,一天天长大的苞米,一定要来这里将所有的獾子全部消灭。
收起猎枪,打着灯笼,领着猎狗,回家睡觉。
第二天早上,阳光穿过树梢,洒在周围的森林里,一切都显得格外的宁静。
林间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着,似乎在为新的一天歌唱。山谷里空气清新宜人,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让人忍不住深吸几口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