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9章 晋伐秦麻隧之役(3)(1 / 2)春秋晋国风云首页

这便是春秋时期鼎鼎大名的外交文书《绝秦书》,当然,原话要简练得多。古人用字十分精练,不象我们翻译成白话文后如此长篇大论。

但对于当时来讲,这个篇幅也确实是一长篇大论之作,作者为魏犨之孙魏相。

概括之,这一篇为讨伐秦国而作的讨秦檄文,是一篇彻头彻尾的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东拼西凑、无中生有、大言不惭、极尽诋毁、混淆是非、指鹿为马、恬不知耻、极不要脸的一篇文章!

所以,当魏相把这篇文章呈现给中军将栾书看时,栾书差点连刚喝到嘴里的茶水都笑喷了出来。

晋厉公阅读到一半,就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然后命令:“发出去吧,就气死你们秦国佬。”

秦桓公收到这篇长文后,看了第一段,一言不发,直接扔进了火炉里。

对晋国,秦桓公他从来不抱以任何幻想,不想跟晋国讲什么道义。

也许,老秦人自秦穆公时代开始,便在内心深处种下了对晋国的深仇大恨。

这种仇恨,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在秦康公时代被淡忘过,结果又听信了晋国人的哄,说什么拥立公子雍回国即晋国国君之位。

梦想着融入中原的秦康公,可以想象当时是多么兴奋。但就在令狐,多少秦国青壮将士被晋军突袭而死于非命?

天将降大任于秦国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也许秦国是令人同情的,秦国好不容易平定了西戎,做梦都想着东进中原,那里才是富庶之地,才是国家发展的方向。

但一个超级大国晋国横亘在黄河东面,秦国努力了数代、花了近百年,就是无法跨过去。

但也许秦国是幸运的!

因为,同样有一个原本与秦国相差无几的大国,他们本来有着自己特色的血性,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但他们不断融入中原,将中原那一套礼仪之类的东西照搬照用,结果,国力强大了,但军力却弱化了。

那就是楚国。

楚国在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时代,那是指哪打哪,天下诸侯哪个不服?

但后来呢?

楚国后来难以恢复曾经的光荣!甚至在后来差点被吴国所灭,可能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楚国太讲周礼了!

周礼是好东西,但在春秋江湖,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周礼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了。

楚国与吴国的柏举之战,楚国大败后认为,败就是败了,那就将残军撤回国。

然后,大不了与吴国签订盟约,给吴国一些好处,顺着吴国的意思,把淮水流域便让给你吴国就是。

但楚国哪会料到,吴国完全不顾周礼,于柏举战胜了楚军后,长驱直入郢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这哪是讲周礼的文明行为?

可以说,到了春秋后期,如果谁还死守着礼义,那谁就先走向灭亡!

春秋后期的吴国、越国等东南边陲诸侯国之所以迅速强大并称霸春秋江湖,那就是他们完全改变了战争目的!

战争的目的,不再是打得你服服帖帖为止就行,而是消灭你的有生力量、亡灭你的国家!

从春秋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晋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迅速强大,就是基本不遵周礼!

所以,晋军才会有什么以埋伏突袭为战术的崤山之战、以各种诡计相结合为战术的城濮之战、以突然袭击为战术的令狐之战等等。

如果用周礼来约束战争,那便得如宋襄公那样,完全的贵族战争!

但事实证明,凡是一直坚持着贵族战争的诸侯国,势必将被历史所抛弃。

不信?那熬到战国时期去看看吧。

所以,被晋国牢牢阻隔在黄河以西、崤函以西的秦国,最终没有融入中原,是历代秦国国君的遗憾。

但,也许这正是秦国之幸!

只是这个幸运所作出的牺牲与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历史,终于会让秦国笑到最后的!

但这一次,秦国又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

公元前578年5月初,晋厉公亲自出马,晋国四军八卿悉数出动,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了,还联合了齐国、宋国、卫国、郑国、曹国、邾国和滕国,组成八国联军讨伐秦国。

晋国出战的除了八卿全部参加外,另外晋厉公战车上两人需要介绍一下:车御郤毅,正是新军佐郤至之弟。车右栾鍼,正是中军将栾书之子。

能够成为国君车御和车右的,那都是重点培养干部,相信不久后他们也应该位列晋国卿级班子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