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之初,一改洪武之苛政,亲贤好学,于典章制度锐意复古。
大赦天下,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
旌表节孝,赈济灾民。
建文元年,用齐泰、黄子澄之计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削藩后,导致湘王自焚,齐王、代王、岷王被废。
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京师被攻陷,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
没人知道朱允炆去了哪里,这或许会变成一个千古悬案。
但是。
郑和却说出了真相:“刘伯温做成一小箧,用铁汁灌其锁授之。”
“靖难之变,允炆开箧而视,见里面有袈裟一,伽黎一,剃刀二,度牒一,于是出家为僧而逃。”
“他先是逃到了天禧寺,在当地僧人的帮助下,隐藏了自己的行踪,躲入圣感塔内。”
“之后想要趁机报复,却发现大势已去。”
“允炆在旧部的帮助下逃遁海外,和陈祖义歃血为盟,想要打回南京城。”
侯显疑惑道:“陈祖义一个海盗,为什么要帮允炆?”
“要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待在海上。”郑和冷笑一声:“太祖高皇帝在时,他陈祖义是逃犯,但是允炆宽纵江南士绅。”
“陈祖义趁机偷偷在家乡置办田产,又暗中贿赂朝中大臣,将自己儿子送到国子监当个贡生。”
“允炆知道后,反而宽慰了陈祖义之子。”
郑和顿了一下,在腹中组织语言,道:“陈祖义带着空船一路向着南京而去,将路过的各国船只全部劫掠,甚至包括大明的船只,目的就是向陛下证明自己的价值。”
“难怪他要偷袭你。”侯显道:“你现在的位置,就是他陈祖义求而不得的。”
郑和道:“陛下有自己的雄才大略,怎么会将西洋航线拱手让给一个海盗,陈祖义那厮发现陛下不喜自己,又恰好见到了允炆,竟然将允炆及其旧部,一起带到了旧港,想要扶持允炆为帝。”
侯显垂下眼眸,嗤笑道:“想来你第一次下西洋时,去时和陈祖义谈过一次,就是允炆的问题吧?”
郑和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我们谈崩了。”
“所以回程的时候,才有了旧港之战。”侯显长叹一声,将所有的事情连了起来。
但是,有一件事情,他还是想不明白。
侯显问:“你怎么会让允炆逃走?”
郑和瞥了眼侯显,道:“因为允炆升起了大纛。”
但凡将帅出战,身旁一定会竖起帅旗,称之为“大纛”,是将帅指挥作战的重要依仗。
大纛立,则军心汇聚,稳如泰山;大纛倒,则军心涣散,不堪一击。
天子大纛象征着皇权。
朱棣亲征之时,就会竖起象征天子权威的大纛。
侯显感慨:“这是效仿曹髦玉碎九重之事啊!”
郑和苦笑道:“当时的情况,唯一敢杀允炆的只有我,但是我又在中军宝船上,根本无力追击,若是派亲信追击……谁敢当第二个成济?”
郑和船队的船员多来自内地,心中对于下西洋一事,本就有些抗拒。
若是换成北边的老兵,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追杀朱允炆,但是第一次下西洋的众将士还是有些怨气的,郑和也不敢保证派出的人会做什么。
“我只能当做没有看见,放过了允炆,好在当时混乱,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那面大纛。”郑和道。
侯显想起了三宝垄自杀的两个太监,悠悠道:“还是有人看到了。”
两个大太监沉默不语,对视着,不知在想些什么。
侯显想了想,忽然转移话题,道:“你刚才说允炆最开始是藏在天禧寺的,难道之前的大火也和这事有关?”
郑和点了点头:“陛下暗中查清这些事后,勃然大怒,命人将天禧寺烧成灰烬,只是烧完之后,皇后忽然病重,不久后便去了。”
“陛下觉得皇后信奉观世音菩萨,他却将天禧寺烧了,这是报应。”
“便有了在天禧寺的遗址上修建琉璃塔的想法……”
说到这里,郑和也觉得不对,他忍不住确认:“和尚,我记得世子烧出玻璃的地方就是……”
侯显双手合十,望向北边:“缘起缘灭,都是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