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既定的时刻来临,不论你拥有怎样显赫的权势、无尽的财富,抑或令人称羡的美貌与才华,都无法逃脱时间的裁决。
最终,在时间冷酷的脚步下,所有人都会迎来生命的终结,如同风中残烛般熄灭。
在1640年这个节点,张定趁着杨嗣昌这个朝廷大员追着他的本家——张献忠痛打落水狗的时候,他也在卯着劲的搞事情。
同样,其他人也不会甘于寂寞,大家一起致力于让崇祯皇帝忙着处理政务,独守空房。在外,皇太极自1636年改国号为“清”后,持续对明朝施压,目标直指山海关。
清朝持续对明朝发动战争(如松锦之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权生存与扩张的双重需求,既是女真(满洲)势力崛起的必然结果,也是明清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矛盾长期积累的产物。
也就是说,两者不死不休,除非有一个倒下。
由于明朝长期对女真实施经济封锁(如限制铁器、粮食贸易),清朝需通过战争打开资源通道。
而明朝的“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是清朝入关的最大障碍。控制辽东地区(今辽宁)既能保障清朝后方安全,又能获取农耕资源,缓解女真部落经济对游牧、渔猎的依赖。
而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统治者,打打秋风,搞点粮食填饱肚子显然并不能让皇太极感到满足。其目标始终是取代明朝成为中原正统。
皇太极称帝后,仿效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开科取士,旨在构建一个可与明朝抗衡的中央集权政权。
皇太极重用范文程等汉臣,建立官僚体系,吸纳明朝降将,形成“满汉共治”格局。清朝通过战争掠夺明朝人口、粮食、财物,补充自身国力。
到了1640年,早已蓄势待发的皇太极终于憋不住了。清军(皇太极)开始围困明朝辽东战略要地锦州,采取“围城打援”战术,标志着松锦之战进入关键阶段。
明廷急调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军驰援,但补给线漫长,决策迟缓。洪承畴主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依托宁远(今辽宁兴城)向前推进,避免孤军深入。
但是崇祯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担心长期消耗导致财政崩溃,强令洪承畴速战速决。洪承畴被迫于1640年7月率主力进驻松山,与清军对峙。
[虽然崇祯是天上掉馅饼,本来无缘皇位的他接了班,但是崇祯一天的帝王课也没上过。
也不知道他学没学过,安史之乱初期,决定性的潼关大战,唐玄宗强令哥舒翰所部20万唐军出关野战安禄山叛军,最终导致长安失守。
然后就是一路狂奔,半路上在马嵬驿兵变,禁军士兵首先杀死了杨国忠,随后陈玄礼要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最终杨贵妃也被逼自杀。
最后则是被软禁,太子李亨登基称帝为唐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