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面就非常可观了。
从封建王朝开始。
自秦,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引多少老秦人直到血流干,至死才休战。一首《岂曰无衣》,多少战士战死沙场。
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起了农民起义的浪潮。
至汉,一句“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多少忠魂埋骨他乡,多少人为之而努力。
到近现代。
马丁·路德·金一场“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迫使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太祖一句“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让多少后世国人记住了一位胸怀大略,指挥若定的彭大将军的高大形象。
这都是语言的魅力。
这个世界也有比较好的范例。
帝国的创建者,开国皇帝齐亦诺·垂天之云陛下,遵“八德”,修“四美”,宣称与臣下“荣耀共享”,才开创了简特曼帝国至今600多年的强大与繁华。
听者要么热血沸腾,要么野心更甚。
这样的例子不知凡几。
小文刀现在想的是怎么组织语言,让观看者们热血起来的语言。他没有指望跟先贤一样一句话就能感染到一群人的能力,他想的是既然质不够,只有靠数来补。
气氛渲染也有了,那是不是这样就够了呢?
小文刀只能说你还是太年轻了,带节奏的主演配角有了,群演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可以说群演才是重中之重。
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当然是学院祭。
为了什么?
为了纪念和学习英烈们保卫家园,抗击恶魔的精神。
一切美好的词都要加诸在他们的身上,优点要被无限制的放大,缺点要被无限制的缩小。他们此时此刻要是最完美的。
如果只是突出少数人的英勇,那成什么了,美国式的英雄大片?
先不说跑题,至少一个偏题是跑不了了。
怎么突出少数人的英勇,又能使大多数人能达到毫不逊色的效果,是小文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时间有限,800多人不可能每个人都突出一遍,这样会给人杂乱的感觉,反而不妙。
小文刀首先能联想到的,展现大多数人的,三军仪仗队、千手观音、阅兵、战争大片、现代军队……
三军仪仗队的要求太高了,不适合,首先被排除了,小文刀认为至少现在不适合。千手观音美则美矣,表现的更多的是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也不适用。后面三个实际上是一体的,阅兵更多表现的是整齐性、整体性,战争大片表现的是残酷性,更多表现的也是英雄主义,和平时代下的现代军队则表现出使命性和庄严性。
其它的则更难以适用。
小文刀打算把阅兵,战争大片和现代军队所展现的长处结合起来,打造一支阵容整齐,有坚定信念,不惧艰险,不畏牺牲,令行禁止的远征军的形象。
但是,指望一群欢脱的熊孩子完全按照你的剧本来,想什么美事呢?
就小文刀六人组里面就有时不时脱线的小逗比和暴力女存在。
八百多个熊孩子,想想就让人泪奔。
小文刀脑海里没有回荡着“八百标兵奔北坡,标兵并排对对碰“的画面,就算心里素质相当强悍的了。
但,小孩子也不是没有好处,而且是已经上了半年学的熊孩子。
那就是荣誉感超强,不服输的程度远比大人更强。
小文刀犹记得前世那些考试不及格,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
那些踢球输了,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
那些比赛输了,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
即使现在也有因为输了而哭得伤心欲绝的孩子,比如前几天一年级水系一班的前老大,老大的位置被同学抢去,不也哭得闻着伤心,见者流泪。
那些二班比不上一班的或一班比不上二班的,也不是一个个在铆着劲,你追我赶。
颇有点要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的意味。
小文刀相信,有荣誉感吊着他们,不信他们不听话。
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计划妥当。
小文刀剩下的,就是把计划变成实际行动了。
道具的进度小文刀要追着,他怕到时候,学院祭的时间到了,道具却还没做好。
高山峻岭、江河湖泊、悬崖峭壁每一个都要结实,不能出任何一点问题。
武器等道具也要严格把关,既不能对人体造成大的伤害,但又能让中招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服装饰品的道具也要有一定的要求,正义的一方要求整体性,服装道具就不能乱。恶魔一方则可以根据恶魔的多样性来选择制作外形。
剧本里的对话,小文刀也要再三斟酌,既要让人感到热血沸腾,也要有庄严性。要让人知道这是一支产生了自己信念的队伍。
演员也要严格训练。
带节奏的主配角,小文刀要指导他们怎么带节奏,什么时候带节奏。
展现大多数人的群演也要聚散随心,说聚则聚,该散则散。甚至有的时候每走一步路都要要求到位。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