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时间,豆芽就交给新来的长工们,继续负责后面的照看浇水。
一百多人,每天不是在挑选豆子,就是清洗豆子。男的力气大就去山脚下,挑山泉水回来使用。每天一盆盆一桶桶的,摆满十几间空屋子里。
大家也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每天三餐白米白面吃的饱饱,住在宽敞的砖瓦新房里,别提有多舒服了。
每个月还能拿到工钱,这样的好日子,过去都不敢想象。人人都是一脸笑意的干活。哪怕从早干活到天黑,也不觉得累得慌。
年少就是有年少的好处,大家充满热情与活力,也没有太深的固有思维。顾汐指导什么新思路,这些人都能很快接受。
顾汐最近不是去地里看看,就是去检查豆芽房,记录豆芽的生长进度,前期的数据统计在纸上,这样哪怕她有时不来,通过报上来的数据,也能知道作坊的运转情况。
自从30亩油菜苗育完后,顾汐就第一时间,把家里的农具和犁全部拉上,一牛二马三驴也牵上,还有村里招的二十名长工,带到青峰镇南边二十里处。
早批的长工们,已经很熟练的掌握,如何快速的平整开荒土地,也知道顾汐对开荒土地的要求,所以让他们轮流用牲畜犁地,协助500名老汉把荒地开垦出来。
“大伯哥,麻子叔,你们最近辛苦受累些,这里连成一整片的荒地,都是属于我家的。麻烦还像山泉村外那样,把土地翻耕完后,捡去里面顽固的树根草根,然后再碎土、开沟、起垄子。
还要在地势高的这边,从头挖出一条沟渠,直接通到地尾处,这样方便下雨时存住水,日后好给地里的农作物浇水。
至于挖出来的泥土,顺手再平整一条宽道,后期方便马车过来通行运输。”
麻子吐口吐沫,在手上搓了搓,一副要大干一场的口气说:“行,就还像山泉村外的,那块土地一样做呗!”
“对,宽度也像那样就很好。”
顾汐第一天来时,看到五百名老汉们,带来自家最好的农具,镐头、铁锹、锄头、耙子,不管农具有多笨重,豁口有多大多钝,人工开垦的速度有多慢,大家都在努力挥汗翻耕。
她也很清楚,长期没有种植过的荒地有多硬,就光是清理上面的杂草荆棘,就需要花上不少时间,更何况还生长很多,乱七八糟的荆棘树苗。
所以这次特意从家里拿来,几把锋利的砍刀和镰刀,可供大家开荒割草砍树用。
只是真的很可惜,家里养的100头小牛,现在还犁不了地,要不然百头牛齐上阵,那开荒的速度,必是飕飕的快呀!
哎....
只能再养几个月,等到开春后再看看吧!到时候牛犊应长大不少,训练训练就能下地干活了。现在只能依靠仅有的一头老牛,还有马和驴出大力气了。
第一批倒卖的商贩回来,尝到了玉米红利的甜头。从地里收购5文钱2根,转到府城一根5文钱。一车玉米轻轻松松,毫不费劲就能卖完。
一半的利润收益,比在青峰镇收入高多了。因此最近青峰镇上做买卖的,手里有点本钱的小商小贩们,组团来山泉村收购新鲜玉米。
不仅在自家店铺卖,大多数有运输工具的,就把玉米倒腾到镇外去卖。虽然辛苦些麻烦些,但这样能挣的多呀!
家里剩下的五名长工,每天就在地里掰玉米棒子,掰完一垄后,还把玉米杆子砍断,抱回养殖场喂牛羊。正好全部都循环利用起来。
顾汐不想什么钱都自己来挣,这样批量出去。虽然她的利润挣的少点,但是有更多的商贩参与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