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争辩(1 / 2)月盈君心首页

那日过后,景明思来想去,果然拿了麟佩去落日楼找平王。

明堂之上,平王力荐景明,填缺河西知府一职,遭到庭中大半臣僚反对,犹以张相,户部尚书崔衡之反声最甚。

当初景明撤职就因为顶撞了张相,南王的态度也多偏向张相,张阀势大,恃宠而骄,南王受其制,也不太敢得罪张相。

然这日,听平王的口气,似乎是志在必得,从未有过的执着,于群臣争论不休,南王看在眼里,平时不惹人注目的平王为何在这件事上如此计较,他有些不明,而临王静观其变,眼里有看不见的暗潮惊拍,他有意识到平王终于按耐不住,有所行动的了,他太了解这样的动机,因为他比平王早了好些年,他们之间真正的决斗现在才拉开序幕。

南王眼观下面王公贵臣之间喧闹不休,有黯然不动着,有帮平王说话的,剩下大都附和张相,他厉喝一声:“你们这是要造反了不CD把朕当傻子吗。”

天威一怒,刚才还高谈阔论的臣子,瞬间惶恐的大气不敢出,低头杵在原地,谁也不敢逞强。

南王沉定平王道:“平王你为何一定要力荐景明去往河西赴职。”

平王护着玉笏,语气十分诚挚:“此人有经世之才,且为人不卑不亢,若调派他去担任河西知府,儿臣可向父王担保,他日定还河西一片清平。”

张相反诘:“平王若是趁口舌之能,列下臣工焉有不会,当初他只任职翰林一个小小修撰,便口出狂言,说我南朝赋税过重,于百姓不利,此人不过是一介莽夫,实在不堪重任。”

平王辩道:“本王的看法恰恰和张相相反,他景解元一个小修撰,尚能找出我朝律法弊端,公开提出,从这点上就可证明他不是趋炎附势之辈。”他说完讽视众臣复又望回到张相脸上,二人可谓针锋相对。

他又紧接着说:“我朝税律是初年修订完善,当时正值频繁战乱过后,百废待兴之时,此律适用,如今已是百年之后,我国国力强盛,政通人和,海晏河清,天下承平,赋税不减反增,长此以往,各地政府有空可钻,漏洞百出,最后到底是谁落到的实处最大,”他俯身一跪:“父王此举不善,恐会激起民怨。”

平王这一席话,说的某些官员心都闷着头知肚明。

张相不服:“平王殿下过于夸大其词,这南都百姓风貌如何,我且不评,你也看得到这年年涌来的别国百姓,和势力仅此我朝的淮国调遣来的使者,哪个不说我国锦绣盛世。”

“那张相可要到河西一带走走张张见识了,国都不富堪为国。”

张相有些气恼,正欲再说,南王说话了:“平王和张相的话都言之有理,你两争来争去也没意思。”

他又指着平王,拉长声调道:“你刚才说让张相去河西走走,此话何意。”

平王郑重其辞:“启禀父王,据儿臣所知,河西官僚存在贪腐现象,边村一带甚有民因赋税过重饿死,保不齐那彭晦就是因贪腐而死的。”说话间他有意无意的瞟了临王一眼。

南王愠怒问户部尚书:“崔衡之,平王说的可是实情。”

一向临危不惧的崔尚书听到南王如此问,头上竟起了一层蒙汗,诚惶诚恐跪俯道:“微臣失察,请王上恕罪。”

南王一拍龙案,“你也知道你失察,来人拖下去流放蜀地。”

崔衡之吓出一身汗,脑袋一空,全无人色,被侍卫架着拖了两步才开始惊呼求饶。

天子一怒,众臣都多多少少受到了惊吓,没人敢为他求情,当次危急时刻临王突然为他说好话。

众臣包括南王看他的眼色充满奇异,一个卑微侍女所生,不显山不漏水的庶皇子竟会为崔尚书求情。

最后结果,崔衡之虽保住了官位,却被罚俸一年,着他查清此事。

龙椅上的南王,对这个不重视的儿子多了一丝看法。

景明最终获得了河西知府一职,今日朝上局势似乎有了重大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