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1章 儿子太强也是问题(1 / 2)古人来校当特聘,改写华夏意难平首页

还好,朱元璋并没有反悔饶了朱棣。

让朱标和朱棣大松一口气的是,朱元璋叫住二人只是为了告诉朱棣,出宫前让御医看一看有没有受伤再回去。

目送着弟弟欢天喜地又逃离一般地离开,朱标哭笑不得地叹了口气。

“爹,你这又是何必呢,明明舍不得,为何又要下手?”朱标回到乾清宫殿内,“再说,四弟已经长大成人了,如今又已成婚,您多少给人留点面子。”

朱标虽然没有明说,但朱元璋岂会听不明白。

都这么大人了,还被老爹打戒尺,传出去不好听,对燕王名誉也不太好。

这么简单的道理,朱元璋当然知道。

他叫朱棣进宫来,除了抱着对朱允炆和朱棣各打五十大板的心理,也是很纠结,对于自己这个有帝王之才的儿子,到底怎么办才好。

儿子太强,对于皇帝来说,也是问题。

精通帝王之术的朱元璋,稍微一转念,就想明白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大明的自己,为何在太子朱标薨逝后,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朱棣而是选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

理由很简单,朱元璋是主张嫡长子继承制的,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皇位传给朱允炆,总比跳过老二、老三传给老四朱棣合乎情理。

当然,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即便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也知道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可以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守天下。

朱棣性格与朱元璋相似,朱元璋那么喜爱朱标,大概也是看到统治方式过于强硬的弊端,因此希望新君能施行仁政。

这可是古代,又已经是明朝了,历朝历代的兴亡得失已经被总结得很多。

君不闻,贾谊在《过秦论》里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就有名言——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君不闻,杜牧也在《阿房宫赋》中说——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恐怕,朱元璋也是担心杀伐过甚,导致后人再哀大明,因此选择了温文尔雅、主张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朱允炆来继承大统。

但是,他千算万算,怎么也没算到,一个真敢刚即位就削藩,一个真敢你削藩我就造反。

此时,乾清宫里,只剩下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

听了朱标问自己的话,朱元璋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招招手,让朱标走近些,待一头雾水的朱标上前,朱元璋突然起身,一把拉住朱标的手,将他拉到龙椅旁,强行按着朱标坐下。

“爹!”朱标有几分惊恐,“你这是做什么?”

“标儿,我大明一定要由你继承皇位啊,唯有如此,咱心里的烦恼才能迎刃而解。”

朱元璋越看朱标越觉得满意。

历史上的朱元璋动了迁都的心思,朱标考察后献上陕西地图,回京后不久朱标就生了病,提前知道未来的朱元璋现在可是一点迁都的心思都没有了。

南京挺好的,南北适中,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又处江南富庶之地,物产丰富,文教发达。

不迁都了,说什么也不迁都了。

朱元璋思绪万千,朱标则似乎懂了。

看着父亲自从去了一趟后世,回来就一反常态,又是对太子妃威言告诫,又是用戒尺教训朱棣,朱标顿时明白了。

“爹,你去了后世,可是看了我大明的历史?”

朱元璋知道自己瞒不了儿子太久,一来朱标也被系统召唤,他若真想去后世,朱元璋也拦不住,二来,这事早晚朱标会知道的,晚说不如早说。

更何况,朱元璋也希望儿子帮忙参谋拯救马皇后的事。

“标儿,接下来要跟你说的,是原本历史上会发生的事,只要你我父子齐心,在我们的大明就一定会避免。”

听到朱元璋这般说,朱标心里顿时有了不太妙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