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读卷官中有七位都担任过往科殿试的阅卷官,对这一套流程自是熟悉。考卷分到之后,众读卷官便仔细看起了考卷。
读卷官在阅卷完毕后,要评定出考生中的佼佼者。由读卷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至皇帝“御览”。除此之外,按照规矩,读卷官在阅卷期间不得回家,必须直宿学士院,防止内外勾连。
读卷官们都是朝中重臣,他们每个人的职责,就是从这十二份考卷中选出一份上佳卷,再由读卷官们共同选出三份供天子抉择的考卷。
阅卷加读卷统共只有两日,殿试后首日读卷官们必须将考卷阅览完毕,第二日进呈天子,第三日则要放榜,时间可谓十分紧凑。
申时不到,众读卷官已将各自推选的十二份上卷挑出,放置在桌案上。
唐代殿试阅卷结果通常分为三级,即甲等、乙等、和丙等。读卷官会用“圈、尖、点”来标记,会在卷后书写自己的名字然后在名字下圈点进行标识。
阅卷时“圈不见点”,也就是说,若是第一位读卷官判定某份试卷为第一等,第二位读卷官则不能将其判为第三等。而如果第一位读卷官判定某份试卷为第三等,那么这份考卷也没有得到“圈”“尖”的可能性了。这般判定下去,得圈多的士子文章将被纳入荐卷之列,得圈最多者将被大学士们推为前三甲的人选。
段书瑞的试卷并没有被分到熟人高鹏的手里,而是被分到了大学士林高远手中。
“嗯,这士子倒是写的一手好字。”林高远暗暗的想道。他又想到自己之前在殿试时见过当今省元,那样丰神俊朗的人物,定然也写得一手好字。
这篇策问答得十分难得。没有溜须拍马,没有华而不实,全是士子本人的肺腑之言。可以看出士子本人对如今形势有着清晰的认识,分析准确得体,务实严谨,可行性较强。虽然不知道这位士子是不是出自寒门,但他在文中为万千百姓发声,着实让人动容。文章引用典故极佳,文字功底扎实,论策也是相当实用,可谓是一等一的好文章。
然而他在判卷时考虑的可不仅仅是自己的意见,也有朝中重臣的想法。
如今朝中以令狐绹为首的几位宰相颇得皇帝信赖,判卷时得仔细考虑这篇文章是否能入得了这几位之眼。
如今宦官愈发猖獗,林高远也苦其久矣。他料想朝中有好几位都和自己是同样的想法。他思虑再三,在考卷上画了一个圈,判为甲等。
当众人评阅完毕自己手上分到的试卷后,就开始评阅其他人手上的试卷,也就是所谓的转桌。一份考卷需要有七名读卷官进行判定。
此时林高远手上的试卷,已经来到兵部尚书郭泰安手里。他知道林高远一向判卷严格,这一篇篇看下来,果然和以往一样,基本上就没有几个圈啊。
且慢,这里不是有一个圈吗?他瞪大眼睛,轻轻抽出那份醒目的考卷,打算好好看个究竟。